2017年秋,再說起定制酒,就有些老生常談了。
時代在變,一切以變為不變。作為老酒業人,可謂看過了不少概念的誕生,也看過了不少套路的沒落,在這個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的市場環境下,幾乎所有的“萬能藥”都被無情地打臉,只剩下一眾大牌依然挺立,足以可見“變”的力量究竟多么強大。
2017年,從《歡樂頌2》悠蜜的火爆,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定制酒緊跟概念,做熱點卻熱點難以持久的特點,被很多人打上了“小而美”的標簽。定制酒做副業,不能做主業,做增值不能做主力的觀點,一時興起。
另一邊,有大張旗鼓重組產品結構,將定制酒作為發動機,以“大而全”模式對定制酒進行模式復制。
一艘海上航行的大船如何掉頭?
恐怕,重點不是如何掉頭,而是如何一直在大海上保持安全的航行。
安全的核心
我們所說的一切“安全”的重要核心。特別是企業運營中,資金和商業模式的安全性如同性命,重于一切。
無論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都有其存在的基礎和條件,但重要的是“舵手”是否有駕馭的能力,一切是否在可控范圍內。
過猶不及,“大而全”對于某些企業來說,是貪心。在樂視生態鏈中,我們看到當一個企業背負太多,累贅前行,等待在前面的,即便不是懸崖,也會被自己的負重所拖累。
那么在定制酒領域,為何還有很多企業熱衷于“大而全”的架構。
1. 迫不及待的安全感。
“做大做強”的大,一直在內心深處套牢很多企業人,追求大,快,全的發展模式,認為大就是安全,是可靠,是效率,是成績。
2. 擔心錯過車的恐慌
每一個歷史時代的機遇,如同市場趨勢帶來的新一波市場潛力。然而但凡生命力強勁的酒企,沒有哪一個不是踏踏實實做市場,一個個主力城市拓展開來。
酒業三十年,成功酒企的模式幾乎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兢兢業業,不離不棄,突破困難,迎難而上。
“小而美”的精致和機會
現如今,別說什么三年一大變,一年一小變。現在,就連三個月,都足以顛覆很多行業。
一個“大而全”的方案,如何勝任變化迅速的市場?“小而美”雖然聽起來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難給企業巨額的銷售回報,卻更像是大海中那個靈活機智的舵手,隨時可機動變換方向。
如何才能預見未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偽命題。企業修煉內功,克制欲望,先對內提升,再向外求,“小而美”何嘗不是一個新的機會?
在酒業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品牌偏安一隅,在某些地級市保持著較高市場占有率。從階段性評估來講,就有下一步希望。
那么,如果要做定制酒,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我是否一定要做定制酒?
2.我能接受的價格底線是什么?
3.什么是我的安全值?
正如沒有一套打法可以適用于所有企業,大而全不一定就安全,小而美并不是就沒有機會。桃花醉這類影視定制酒,在廣告效應上就能為企業節省一大筆開支。每一個產品攀附一個熱點,就是一個變相的廣告屏。而眼球爭奪愈演愈烈,小而美培養出固定的一個全體的粉絲,并保持穩定和持續的增長,這樣的商業更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群體分化,產品分化,概念分化。不管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終究還是取決于企業自身對自己的認識,更取決于企業手中的資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