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正在進入一個新巔峰。
8月14日,“A股第一高”貴州茅臺最高點突破了500元大關,總市值邁上6300億,創下20年來最貴股票的同時,也再次把茅臺酒的價格,推上了風口浪尖。
53度500ML飛天茅臺“缺貨”十分嚴重,全國多地飆升到1500元以后,“一瓶難求”的火熱勢頭依然不減。最新的消息稱,重慶的市場售價已經達到1700元。
同時,無處不在的“黃牛黨”開始入局了。在茅臺公司仍然強勢限價下,經銷商的“緊張感”正快速傳導開來,有茅臺專賣店經銷商甚至發出感嘆,“感覺現在賣茅臺和賣軍火一樣。”
“穩價”已成了茅臺公司今年的主旋律。但市場需求如此之旺盛,“穩住1299”的壓力非常之大。為緩解這種壓力,茅臺公司近期宣布,中秋、國慶“雙節”計劃投放量提前至8月中旬,總量將達到4500噸。
三天前,來自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河北、河南、陜西等17省(直轄市)的20余位茅臺經銷商召開了聯誼會。聯誼會實為“穩價大會”,茅臺經銷商在會上宣布,自覺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自覺遵守茅臺公司的市場秩序和價格體系,新飛天茅臺酒不超過1299元,不惜售、不搭售。
同時,茅臺公司公布了北京、陜西、福建、河北、安徽等地的茅臺酒銷售網點,力保消費者在中秋、國慶期間可以在這里買到1299元/瓶的茅臺酒。
加大市場投放量和溝通經銷商保障之后,茅臺酒價格就能穩住了?并沒有。在區域市場上,消費者仍遭遇“缺貨”,并不能輕松買到1299元/瓶的茅臺酒。
決心這么大、手腕這么硬,為什么茅臺酒價就是控制不住?
筆者說點個人見解。其一,當前,消費升級確實打開了茅臺酒的民間消費量。但本輪茅臺酒價的“瘋漲”,更多是一種畸形的市場生長現象。大量囤貨證明了海量的游資(投機型短期資金)涌入。茅臺現在確實足夠牛,但以一家之實力,應對這種瘋狂攫利的熱錢顯然不敵。
其二,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具有極大的魔力。需求未能有效滿足時,任何平抑價格的手段都是“杯水車薪”。上半年,茅臺設定了1199元的批發價上限,為終端零售設定了1299元的上限。茅臺出廠價819元沒有變化,上游大經銷商自然有錢可賺——近400元的價差。
下游的終端商呢?從1199元到1299元之間,終端商僅剩下不到100元的價差,面臨著“微利”甚至“無利”的局面。而市場上卻有強烈需求,終端商自然會“用腳投票”,在商言商,終端商憑什么不想多賺錢?這就是終端執行1299元價格的難點所在。
不得不說,茅臺今年的穩價非常“另類”。一方面市場存在著難以滿足的渴求,另一方面公司卻要不遺余力控價。產品不愁賣,茅臺酒價本該借此一飛沖天,但茅臺公司偏偏要求穩價、穩價、穩價。
這種“不常規”的穩價,為茅臺公司招來了各種爭議的聲音。有人說,這是茅臺公司在炒作,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甚至是為了狙擊其他高端名酒上漲,特別是郎酒主推1098元的“中國兩大高端醬酒之一”青花郎之后,這種言論甚有市場。
但市場并不按照任何人的意愿走。隨著茅臺酒的缺貨和不漲價,其他高端白酒銷量被帶動起來了,最明顯是普通五糧液和國窖1573快速放量,相比年初都實現了價格大漲。
另一種言論是說,茅臺這樣做,是吸取歷史教訓,不想重蹈速度過快上漲的覆轍。茅臺上漲速度過快,不但有政治風險,還有社會輿論和市場壓力,哪一種都不是茅臺想看見的。
但是,控制茅臺酒價格上漲,除了在市場上投放到足夠的量,茅臺能找到其他真正有效的舉措嗎?而在投量上,茅臺公司受限于產能及工藝等限制,并未有太多的籌碼。
講政治、穩市場、防止破窗效應,從董事長袁仁國和黨委書記李保芳的這些“言辭”來看,不讓價格過快上漲,是茅臺公司一場涉及政治、經濟、信譽及人心的戰役。
但,茅臺要想實現真正的穩價,還需要更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