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諸如殷朝因酒招災, 北宋趙匡借酒奪權, 明朝朱元璋的借酒消患, 南朝劉義隆的以酒解仇, 漢相陳平的以酒全身, 竹林七賢的以酒避禍,“鴻門宴”的以酒為政治斗爭工具, 李白、杜甫等以酒為抨擊時弊的媒介, 三國時劉備、北魏拓跋燾、明末李自成等以酒為攏絡人心的手段,大多貼上了政治的標簽,如同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出現政治一樣, 酒的社會化就必然導致酒的政治化古代把飲酒當成天子諸侯的專利, 并制訂詳盡的飲酒規定, 實質上都帶有極強的政治目的維護特權, 鞏固統治。
自古為官方把控
酒具有讓人亢奮的性質,在遠古時代屬于奢侈品,用于祭祀、慶典、戰爭等隆重場合。古時候,酒被譽為通神之物,屬于“圣液”,與國家大事緊密相連。作為超自然的之物,酒一開始是給祖先、神仙享用的。周公頒布的《酒誥》明確指出,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們飲用,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嚴厲禁止酒會、宴飲,違令者處死。
中國的禮儀很多源于祭祀,而酒一直是祭祀中最為重要的道具之一。甚至有學者認為,中國的很多禮儀就是來自酒文化!吨芏Y》中,對祭祀用酒有嚴格規定,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在原始社會,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多為巫師,權力很大。后來演化出了“祭酒”等官職。最早有關飲酒的禮儀與規定是出自帝王家,有著極強的政治含義。酒一開始就被統治階層把控,慢慢演化出一系列的禮儀,以便讓統治更為莊嚴和牢固。所以,酒的生產也是受官方把控的。
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慣例是,高度壟斷酒類的生產、銷售、擁有、使用等。每個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被稱為“酒政”。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齊有酒吏、梁有酒庫丞、隋唐宋有良釀署。未經官方允許,私自釀造、販賣酒類會受到嚴厲處罰。直到現在,中國還有一個叫做“酒類專賣局”的行政管理機構。這就是為什么當代中國會有“國酒”、“國宴用酒”等專稱。茅臺之所以被賦予了如此高的政治含義,與中國歷代政府對酒類的管理與控制傳統有關。
政治統治的道具
現代人談到的酒文化更多是飲食文化中的酒文化。其實,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酒文化與飲食文化并沒有關系。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祭祀、慶典等禮儀結合緊密,是屬于皇家與當權者的上層文化。酒的稀缺性與神秘性,為各種儀式做點綴,用莊嚴與宏達的場面詮釋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在集權的君主政體下,權力高度集中,得到權力的一方極為恐懼失去權力,于是便編制了各種禮儀,舉辦各種活動,以便維護自己地位的正統與神圣。
由于國家政權對酒的高度壟斷,所以早期的飲酒也被列入政治活動的內容之一,并非現在意義上的飲食文化。酒是奢侈品,是稀缺資源,唯有皇室與貴族才可以享有。而皇室與貴族的宴飲行為多披著政治的外衣。酒的這個性質決定了它不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消費品,所以酒文化一開始就與政治相融合。飲酒禮儀的莊嚴,形式的高雅,場面的莊重,都成了政治的道具。從后期演化出來的酒器可以看出,形狀大小無不象征著權威。
酒文化的擴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的發展,慢慢自上而下滲透。統治集團形成的政治性酒文化慢慢向社會各階層蔓延,影響深遠。從最初的政治統治道具,到普通大眾的消費品,酒與酒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深入到中國人心中?梢哉f,當代的酒文化是古代政治文化演化過來的,有著政治強制性的陰影。這是中國酒文化與其他國家酒文化最根本的區別。
酒文化在中國千百年來相沿不衰的原因,不僅是帶給人們以口欲的滿足,而且還具備了很多其他的社會職能,充當了潤滑劑的角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古代的權力之爭、軍事謀略等大都與酒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酒文化作為政治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