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幾天記者報道的有關酒仙網連年虧損新聞讓其在行業內與消費者間成為了輿論焦點,各種帶負號的數字揭曉讓眾人目瞪口呆,而新聞中結尾寫有這樣一段話讓筆者陷入了沉思:“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的統計數據,2014年酒行業銷售收入8779億元,酒類電商銷售收入占比僅為1.3%,約為110億元,滲透率比較低。” 沒錯就是8779與1.3%這兩組數字太刺眼!
其實如果單獨來看2014年酒類電商110億元的銷售額這一數值的話可以用“誒喲,還不錯哦”來形容,但回過頭來看,僅占比到整個酒行業年銷售的1.3%這一數值確實有點“殘忍”。雖然目前并沒有衡量酒類電商銷售額的占比達到全行業銷售額多少才算合格的標準,但1.3%比筆者心中的期望值要低了不少。
在同產品、同質量的情況下,消費者圖的就是便宜與便捷!酒類電商平臺在價格上對比實體店有著先天優勢,外加送貨上門、支付便捷等,讓不少消費者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買!買!買!但為何不能捕獲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呢?通過筆者長期在各酒類電商購物體驗后,認為原因如下:
1.真偽存疑
酒類電商平臺所售品牌多達上千種或者更多,但在這眾多的品牌中實際給電商平臺供貨的廠家卻寥寥無幾。最簡單的例子就是2014年的雙十一大促尚未開始,但酒類電商各種低于市場價格很多的飛天茅臺、五糧液等明星產品預熱信息早已被瘋狂傳播,最終導致茅臺等發表聲明,急急撇清了與這些酒類電商平臺的關系,并強調其進貨渠道無從知曉,暗中提示消費者產品的真偽存疑。其實產品是真是假消費者只有自己知道,對于在酒類電商購買到假酒的新聞也有出現,電商如何透明其供貨渠道,保證正品銷售排除消費者疑慮是首要問題。
2.物流配送
上面說到電商平臺的另一大優勢就是送貨上門,畢竟一次性買個幾箱酒還是有些重量的,在這炎熱夏天誰不想在家吹吹空調呢。但在網絡上對送到家中的酒出現外包裝破損、瓶體露酒的吐槽多過于對電商平臺的夸獎,對于消費者來講,遇到一次這種糟糕體驗極有可能對這家電商平臺“說再見”。
3.售后服務
在實體店購物,當出現產品質量或其他問題時,消費者直接拿著消費憑證可與商家當面協商解決問題,如果消費者未能得到滿意結果,甚至可以面對面與商家吵上一架來發泄心中的怒火(筆者提倡和諧社會,重要的話要說三遍:息怒、息怒、息怒),但目前電商的售后服務現狀呢?消費者只能通過電話、或者郵件來進行投訴,在售后服務方面如果能夠創造出更加完善便捷的處理方式,如第三方先行賠付機制等,相信會有更多的飲酒消費者向酒類電商靠攏。
總結
互聯網時代,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了社會消費習慣,在沖擊實體銷售的同時單純的以價格優勢來吸引消費者早已成為過去時。消費者是“貪婪”的,在滿足電商當前所提供服務中提出新需求,電商平臺如何能夠克服困難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所想要的,會比產品價格優勢更對消費者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