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日,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談到:53度飛天茅臺全國批發價為1199元/瓶;零售價為1299元/瓶。同時宣布放量控價計劃,在計劃總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每日市場投放量由40噸提高到70噸,調低個性化、出口、定制產品計劃量,增加大眾化產品供應量。然并卵用……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墒,傻子都知道房子是用來干嘛的!
和房子有得一拼的是茅臺酒。目前不少地方終端,飛天茅臺零售價已破1500元/瓶。 奇葩的是,你有錢還買不著。
茅臺給出的底線是,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紅線是不得逾越1299元。底線就是用來突破的,在利益面前,茅臺的限價令,成為了廢紙。
為了限制瘋漲的終端價格,茅臺不能說不給力,處罰經銷商,進行思想教育,號召大家講政治……結果,和政府調控房價一樣,越調控價格越高。
茅臺為什么管不住終端價格?是真的管不住,還是不想管?應該是兩者都有。對于終端價格的瘋漲,茅臺是喜憂參半的。希望終端價格上漲,但又不希望漲得太快,和政府對待房子的心理是一樣的。
價格上漲,茅臺是最大的受益者,F在的白酒行業,各大品牌都是打了雞血的,提價格。一年漲幾次,還漲不上去。茅臺是唯一一個不需要主動提價,終端自動提價的品牌。
漲價,經銷商利益得到了保障,彌補了前幾年的不掙錢的損失。對茅臺而言,有利于穩定經銷商隊伍,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有利于營收、凈利潤,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潛在的風險是引發輿論攻擊,價格崩盤,被扣上不講政治的大帽子。
茅臺如果真的想遏制價格,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白酒行業里,沒有一個企業像茅臺一樣,對經銷商有絕對的控制權。茅臺經銷商數量少,嚴重的依賴茅臺的配額制。價格上漲,多是經銷商囤貨,而非真實的供需失衡。
對經銷商庫存進行排查,囤貨者,抬價者,取消經銷權。嚴刑峻法,不怕經銷商不聽話。茅臺之所以不愿意這么做,還是對經銷商的保護策略。有人說,茅臺不是真的想管價格,而是做個姿態,減少輿論壓力。這是“株心論”,不足為信。
話又說回來,當年茅臺價格炒到2000元一瓶,依然供不應求,F在的1500元,和最高點相比真的不算貴。
實際上,茅臺酒早就和大眾消費者脫節了,漲多漲少關系都不大。真正喝茅臺的那波人,多個三五百,也是不在乎的,他們在乎的是面子。真正和大眾有切膚之痛的,是其它品牌的價格上漲。
有人說,茅臺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錯。茅臺就是用來炒的,不是用來喝的。茅臺本來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白酒。它的紅色血統,稀缺性,都決定了它的奢侈品屬性。本質上,茅臺就是貨幣,類似于比特幣、黃金、具備了貨幣的屬性。
全世界,你見過如此高利潤的商品嗎?
2017年上半年,貴州茅臺實現營業收入241.90億元,同比增長33.11%;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12.51億元,同比增長27.81%。
最牛逼的互聯網公司做不到,最牛逼的銀行做不到,最牛逼的奢侈品也做不到。全世界,合法的生意里,只有茅臺做到了。
截至今日收盤,貴州茅臺市值又突破6000億元了。按照現在的節奏,兩年后市值破萬億,也不是沒有可能。
不要糾結于茅臺是用來炒的,還是用來喝的。輿論更沒必要對茅臺的高市值,高股價口誅筆伐。前面已經提到,真正影響到大眾利益的,是其它品牌的價格上漲,結婚生子升學逢年過節,都是要喝的,那是剛需。
茅臺和北上廣的房價一樣,已經和大多數人沒有關系了。攻擊茅臺,可以博眼球,但沒有實質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