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以酒為利潤平臺、釀酒沒有工匠精神、沒有情懷、把釀酒當做急功近利的生意對待,這是我看到的最大的豫酒悲哀”——一位豫酒人士的真實心聲。
在行業齊聲高唱“振興”之歌的大背景下,川酒已經完成從“六朵金花”一梯隊到“十小金花”二梯隊的構建,進入強化川酒戰略性整合、資源整合的新時代,為接下來實現川酒振興培育新增長極。
然而在行業內早已樹起“振興”大旗的豫酒,并沒有取得如川酒這般的階段性進展,甚至依然受制于“原罪”。都說豫酒振興難,究竟難在何處?事實上,行業對豫酒“原罪”的探討從未停止過。“金花”、“銀花”作為引領豫酒振興的力量擔當,它們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豫酒的未來,同時,在超商、大商價值更加突出的當下,豫酒“癥結”之一也落腳于豫商。
從廠、商、到消費市場,豫酒的振興到底為何如此之難?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金花”、“銀花”的凋謝和盛開
河南白酒“六朵金花”正式明文落地是在2011年,仰韶、宋河、杜康、寶豐、張弓、賒店老酒被圈定為河南發展快、規模大、品牌力強的豫酒代表性白酒企業,這也是豫酒版塊被提及最多的六大品牌——六朵金花。
然而,有的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2017年,最初的“六朵金花”被摘掉兩朵,只剩下賒店、仰韶、杜康、宋河留守“金花”陣營,五谷春作為新晉選手入榜。
而從“金花”中掉落的寶豐與張弓,順勢進入“銀花”戰隊,與壽酒、皇溝、賈湖組成豫酒“五朵銀花”。川酒“金花”規模發展成為目前的“6+10”,而豫酒的演變是“6-1”,加上今年4月的張弓重組事件,業內還出現了“五朵銀花”實際上只剩“四朵”的看法。
其實,拋開川酒不予對比,從豫酒酒企整體實力來看,也能參透三分真相。河南不僅沒有30億和50億級的龍頭企業代表,豫酒企業的整體規模甚至趕不上任何一個全國性品牌。也就是說,體量超400億的河南市場,豫酒“金花”、“銀花”們的總體市場份額不到30億,過10億的酒企屈指可數。而外來名酒在河南的實力,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劍南春、古井貢等隨隨便便都能砍下超過10億的份額。
從這個層面看,豫酒“金花”、“銀花”們究竟是在盛開還是凋謝?
“錯”在哪里?
河南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酒業人士向快訊君坦言:“河南不缺好酒,也不缺名酒,真正的問題在于‘人’。”
身在酒業,卻“心不在焉”,這是河南酒企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河南酒企改制不徹底所導致的結果。事實上,改制對酒企來說就是一次刮骨療毒的治療,仰韶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豫酒領軍品牌,與其領導者一心一意專注做酒有很大關系。
而其余酒企——五谷春、宋河以及杜康、寶豐等均歸屬于其他集團公司,僅作為子公司存在,如此就很容易受到母公司的戰略影響。例如,洛陽杜康深陷長達二十多年的商標之爭,張弓被分離成“南北兩廠,歸屬于輔仁藥業的宋河酒業,前段時間因為母公司的原因陷入股權凍結事件,對品牌造成了影響等等。據了解,此次事件甚至導致有經營宋河品牌長達二十多年的老經銷商直接放棄宋河品牌,著實令人惋惜。
另外,作為附屬版塊存在,酒企便在很大程度上充當業務貢獻,有時甚至需要填補資金鏈,這就導致酒企發展資源有限。其次,從母公司直接輸送的管理人員,其專業程度是否會受到質疑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釀酒是不是“副業”?釀酒僅僅是為了生意?正如文章開頭的豫酒人士所言,豫酒確實不缺好酒,但缺的是一顆專心做酒的心。更有經銷商直言,釀酒可以不顧酒質,做酒也可以不講誠信,這是豫酒目前存在的無法忽視的“真相”。
引領企業實力不搶眼,又沒有形成梯隊力量,除此之外,河南縣縣有廠,尾部品牌小、散、亂的局面依然存在。雖然如今仰韶、賒店、皇溝等酒企已經呈現良性發展狀態,這是豫酒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豫酒振興無疑還需要更為有力的支撐。
另外,盡管還沒有培育出像國窖1573這樣的超級大單品,但基于大單品意識的蘇醒,部分豫酒“金花”、“銀花”酒企們已經形成核心大單品雛形——仰韶的彩陶坊系列、賒店老酒的元青花·洞藏系列等已經形成核心消費市場,并在各自的價位帶上形成了與外來名酒的直接較量。
豫商跟豫酒的之間,究竟隔著什么?
河南人不喝河南酒,為什么?很多豫酒人士的答案出奇的一致:豫商不賣豫酒。
其實不難理解,豫酒消費者如此少,一是因為名酒對市場的長時間耕耘,消費者形成了對名酒的辨識度;二便是因為豫商“看不上”豫酒。當下,在豫酒振興口號最為響亮之時,我們也不難發現,豫酒超商、大商依然只扮演著名酒“收割機”的角色。
我們先看現象,河南某超商,據豫酒人士保守估計,年銷售額超20億,是茅臺、五糧液的中原大商。單看數據,一個大商的業績,基本接近豫酒金花的總體業績,但其并沒有與任何豫酒品牌合作。盡管先前已經與豫酒酒企展開交流,但合作之事目前尚未真正敲定。
河南另一大商,喜洋洋酒業有限公司目前是汾酒河南市場核心經銷商,銷售是除山西之外的全國第一,光鄭州市的業績就排在全國第一位。同時,喜洋洋旗下五糧液、劍南春、國窖1573等產品,均年銷量過億。
據了解,喜洋洋酒業曾經與仰韶合作,但由于當時行業大環境不好,雙方投入很大,但利潤很薄,因此中止了合作?煊嵕咴L中聽到坊間傳聞,喜洋洋與仰韶正在再次接洽中,雙方后續發展仍然值得期待。
鄭州一位經銷商告訴快訊君,有的豫商賣豫酒,或許只是迫于政府壓力,將豫酒產品擺放在店里,做足“表面功夫”。
基于以上現象,對豫酒振興抱著“失望”態度并不奇怪,不管是在渠道、市場培育、品牌培育等方面,大商都有足夠的基礎和資源帶頭做豫酒,然而事與愿違,背后真正的原因說不清道不明。
當然,也不是所有豫商都不賣豫酒。采訪中的大部分經銷商區域經銷商表示:“不是我們不愿意賣豫酒,我們有情懷,只是情懷能當飯吃嗎?如果大家一起努力,我們當然愿意為自己的品牌貢獻力量。”
但讓他們放棄豫酒的原因是什么?豫商總結出:產品(酒質)、運送、包裝、打款、壓貨等各個環節中都不同程度的被廠家傷害過。沒有賣豫酒的豫商表示,雙方合作應該以誠信為基礎。
酒企、酒商可以說是問題兩大根源。從酒企到酒商、最后反映到消費市場,種種之間盤根錯節,并不能簡單說是某一方的錯,有因才有果。
豫酒也曾有過輝煌,豫酒品牌也曾到達過巔峰,如今豫酒的精彩之處我們也不能否定。但對酒企來說,品質是絕對核心,不能本末倒置。在整個產業鏈上,酒企不改觀、酒商不接招,如此長期陷入惡循環當中,在名酒加速降維打擊下,即使豫酒有了翻身之力,恐怕再無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