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可以預見的是,今年下半年的葡萄酒行業將熱鬧非凡,8月9日到12日甘肅河西走廊將要舉辦第九屆“中國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9月份內蒙古烏海市將舉辦第三屆沙漠葡萄酒節,河北昌黎縣將舉辦采摘節……圍繞著葡萄和葡萄酒,各個產區的政府和企業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推廣葡萄酒,推動產區發展,產區成為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基礎單位。
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葡萄酒產業也發展了近四十年,從水土適合葡萄生長的自發,到農民為脫貧致富的自覺,再到經濟結構轉型時期政府的主動引導,中國葡萄酒產區從零星連成片,不斷克服問題,探索著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歷史原因造成產區同質化
眾所周知,葡萄酒是風土環境的產物,釀酒葡萄的好壞特色又與生長地的土壤、氣溫、日照、降水等息息相關,同一片土地培育不同的葡萄品種會呈現不同的品質高低,同一個品種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結出各具特色的果實,葡萄酒的風土特點源自于葡萄園的自然條件,產區特色就是對當地風土特色的一個總結提煉。
我國幅員遼闊,適合釀酒葡萄生長的地域既廣泛又多樣,山地、河谷、高原、沙漠、海岸,從東向西,不同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下,不同的產區本可以產出不同風味、特色的葡萄酒。然而單一的釀酒葡萄品種導致了葡萄酒口感風味的同質化,背離了葡萄酒的性化和多樣化的產品屬性,降低了我國各產區葡萄酒的競爭力,也使得我國地域廣、氣候復雜多樣的特色優勢難以發揮。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其實在我國葡萄酒事業剛起步的時候,就已經有對釀酒葡萄品種適應性的研究。據葡萄酒專家郭松泉回憶,上世紀70年代,國家輕工業部將研發與國際接軌的干型葡萄酒作為重要課題,并同時開展國際釀酒葡萄品種選育工作,為了確保引進品種能夠存活,邀請了國外專家對栽種地進行適應性研究,包括種植地的土壤、氣溫、日照等條件。研究結果證明90%的主流釀酒葡萄品種適合在中國種植,隨即引進了13個品種54000株葡萄種苗,包括赤霞珠、美樂、霞多麗在內的多個國際主流釀酒葡萄品種,就是這個時候在中國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并發展出地域特色。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各個產區種植的葡萄品種高度重疊,出現了各產區內產品結構、葡萄酒品種都相對單一的情況。
截止2017年,我國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約為16.32萬公頃,其中紅葡萄品種的釀酒葡萄占市場80%,其中約有一半以上是赤霞珠,其次是美樂和蛇龍珠;白葡萄品種約占20%,以霞多麗最為廣泛。干紅成為市場主流品類,占據70%以上的份額,這也就導致了大多數企業以干紅品類為主,產區企業除了少數品類豐富、齊全外,大多以干紅為主,干白為輔。對甜白、桃紅、冰酒、起泡酒等品類開發不足。
產區現狀——于“千人一面”中求不同
產區同質化的局面下,各個產區特色不突出、不鮮明,難以在消費者心中形成記憶,產區企業、產品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尷尬境地。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說:“葡萄酒屬于農業產業,風土條件對產品特色的影響很大,同一個產品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現,但是我們的產區對風土研究不夠深入。不是說我們的產區沒有特色,而是很多產區還不知道特色是什么,于是大家在描述風土的時候會比較雷同。”
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轉型,葡萄酒這一融合了一二三產業的產業形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很多產區政府成立了專門的主管部門,出臺相關政策,推動產區發展。產區開始認識到風土探索的重要性,開始投入資金和技術研究風土與釀酒葡萄品種的適應性,幫助企業尋找在本地風土條件下表現最佳的葡萄品種。例如,寧夏建立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生態文明園區管理智慧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能對企業進行從葡萄園到發酵、罐裝車間再到銷售環節的全景監控;昌黎產區在山海結合的地形特色下,產生了許多有特色的小氣候,昌黎葡萄酒產業主管部門在碣石山下的每一條山谷安裝了氣象監測系統,以分析小氣候對釀酒葡萄生長的影響。
除了產區政府,許多葡萄酒企業也在研究風土與葡萄酒特色之間的聯系。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新落成的西鴿酒莊自建了一套氣象監測系統,對葡萄園的積溫、降水、風速的自然環境密切監控,以找到各個葡萄品種表現最佳的氣象條件;新疆的芳香莊園臨近博斯騰湖,形成鮮明的小氣候特征,芳香莊園探索多年,發現了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葡萄酒干物質含量高,酒的濃郁度很高的特色;云南香格里拉酒業則根植于高山、河谷的地形地貌催生的立體氣候條件,找到了單一園的企業特色,并牽頭起草了中國首個單一園葡萄酒標準——《迪慶高原釀酒葡萄種植技術規程》(DB5334/T2—2018)。
經過十多年的探索與發展,已有產區開始凸顯出產區特色,比如甘肅河西走廊的黑比諾,以莫高為代表的產區企業,已經將黑比諾的特色做的比較突出;新疆的赤霞珠和馬瑟蘭兩個品種,具備了不同于其他產區的鮮明特點。蛇龍珠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種則在寧夏大放異彩;吉林通化的葡萄酒企業則對原生品種山葡萄進行研發,釀造出獨具特色的山葡萄酒;內蒙古烏海的陽光田宇邁出了中國自然酒的第一步,遼寧桓仁成為國內的冰酒之鄉。
王德惠認為,中國的葡萄酒產區要在當前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展出產區特色、中國特色的葡萄酒,需要政府發揮主要的引導作用。他說:“除了國際主流的釀酒葡萄品種,我國還有山葡萄、刺葡萄、毛葡萄等原生品種,要發展原生品種需要產區更實際的引導和支持,不能僅僅靠企業用情懷支撐。”
前路——堅守情懷,提升銷量
就風土條件來說,我國的許多葡萄酒產地都可以成為優質產區,但優質產區是以企業、產品為支撐。產區內沒有代表企業,企業缺少代表性產品,一個產區風土條件再好,也難提煉出特色,遑論優質產區。當前限制產區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能代表產區的企業不多,規模不大。就像王德惠所說的:“我們的產區都很大,但企業規模不大,一個產區內沒有一個龍頭企業,很難支撐起產區對外的形象。”
在塑造產區特色、發掘風土的過程中,并不是產區里每個企業都要參與其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有葡萄酒企業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200多家,其中70%分布在各個產區內,他們中的大多數其實并不需要做出特色。郭松泉老師走過中國絕大部分產區,在他看來,產區的特色應該建立在產品分級的基礎上。他說:“正常的葡萄酒結構是呈金字塔型的,80%的葡萄酒是佐餐酒,百元以下,這部分酒不需要講風土、特色,只要符合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品質過關就可以了。往上是15%的優質葡萄酒和5%的特等葡萄酒,這兩者才需要精研風土,專研特色,不要都鉆進風土特色的牛角尖。”
在中國做葡萄酒企業是一件需要情懷的事,這份情懷中就包涵了對風土的執著。當下的國產葡萄酒產業,多少企業家、葡萄酒人是秉持著一份情懷在堅持,他們懷著一個釀酒夢,在葡萄園里投注了大量的心血和金錢,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實現了釀造一瓶好葡萄酒的理想,然而情懷之后,銷量卻成了困擾他們的難題。
在國產葡萄酒受進口葡萄酒沖擊的情況下,產區政府更應該幫助企業解決產品銷量的問題。目前很多產品政府會組織各種形式的推廣活動,總結起來仍是以學術論壇、葡萄酒大賽和葡萄酒節為主,邀請專家學者論證、品鑒,為產區背書,然而這些聲音難以傳遞到終端,對企業的實際銷售的促進不明顯。
產區和企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產區需要企業做支撐,企業需要產區背書,在產區發展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都有各自的使命。
企業的使命是做好產品。定位中高端葡萄酒的企業,繼續秉承情懷與匠心,研究風土,在葡萄園的土壤、品種引進、種植管理、產量品質等的每道工序投入人力物力。摒棄對國外葡萄酒風格的模仿,在尊重當地風土的條件下形成有產區特色、有地域代表性的產品。
產區政府則需要把握產區整體發展,支持、引導企業開發原生品種,形成地域特色,幫助企業做好葡萄園的培育;扶持產區內企業發展,形成龍頭效應,以一個或幾個大企業帶動整個產區發展;帶企業走出去,搭平臺、建渠道、培育市場,幫助企業把產品銷售出去。
葡萄酒的產區特色、產品特點都藏在產品中,只有被消費者喝掉,被市場認可,產區特色才擁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