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大商控制力下滑
市場碎片化另外一個顯著的表現就是,進口葡萄酒大運營商的控制力在下滑。
無論是曾經在中國叱詫風云的卡思黛樂體系,還是在2005-2010年涌現出來的那一批活躍的大運營商,呼風喚雨的局面早已不在。
廣州傳世夏渡酒業創始人張強稱:“隨著進口葡萄酒價格、價值越來越透明,可選擇度越來越大,經銷商和品牌運營商的關系也變得微妙,進口葡萄酒大運營商的控制力已經微乎其微。”
張強告訴WBO:“如果傳統一些大運營商、經銷商還有做渠道的意識,那么很多新加入的運營商和經銷商,就徹底放棄了渠道和終端,哪里有團購客戶,就往哪里發力,價格也混亂。這是行業門檻太低帶來的問題,讓中國葡萄酒市場更支離破碎。”
“相比前些年,這兩年葡萄酒行業新進的大資本不多,并沒有大資本用控盤式策略來做市場。”張強稱。
最暢銷單品,也有三種不同價格,背后藏著三種類型經銷商
珠海全達總經理孫紹良也在觀察中國市場,他說市場碎片化還有一種特征就是:即使是最暢銷的單品,也有三種價格,背后藏著三種類型的經銷商。這樣的局面,大商們又如何收復市場?
無論是全球名莊還是一些澳洲酒暢銷單品,在中國有行貨價、水貨價、假貨價,甚至還有平行進口價。每種產品和價格背后,都有自己的經銷商群體,也都有自己的消費者群體。這些本來可以一統市場的暢銷產品,卻也變得支離破碎。
“這種狀態,真正傷害的是想去維護好市場的中國經銷商。如果某一類產品在市場上長期有四種價格,誰還敢真正投入去做渠道?”孫紹良稱。
一些攪局型B2B平臺、非品牌運營商卻在野蠻生長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當很多傳統的大運營商覺得市場越來越難做之時,一些攪局型B2B平臺、非品牌型運營商卻在野蠻生長。
特別是一些B2B平臺,他們沒有品牌忠誠度,更不會對市場區域進行保護和劃分,也不糾結平臺是否擁有長線主推產品,就是用超低價來換取銷量,今天推幾款特價OEM產品,明天又找一些另外的尾貨。這種產品流入到三四線城市經銷商或煙酒店老板手中后, 其實零售定價卻并不便宜。葡萄酒市場于是被每一個終端控制,也正是碎片化的一個表現。
“不知道究竟是碎片化市場造就了這種攪局型進口商,還是這種攪局型進口商加大了市場的碎片化程度。反正目前只有這種業態的進口商在野蠻增長。”席康稱,這種業態B2B平臺甚至常年虧損,卻做大了銷售額,也完成了對行業的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