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國為例,勃艮第地區的主要葡萄品種為黑皮諾和霞多麗;而在耳熟能詳的波爾多,赤霞珠和梅洛是主要品種;而在南部的羅納河谷,西拉和歌海娜是主要品種。而根據1935年法國的法定產區AOC制度,將葡萄酒的等級分為日常餐酒(VDT)、優良餐酒(VDP)、準法定產區酒(VDQS)、法定產區酒(AOC);2012年進一步改為VDF/IGP/AOC或AOP,其中AOC/AOP中又分成大區法定區、產區級、村莊級和列級酒莊。
有業內人士很形象地比喻過這一系列等級,就好像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生。
顧兆帥告訴記者,在蓬萊產區,也正在丘山山谷內試點小產區制度,效仿德國的精品酒莊聯盟,通過酒莊聯盟的方式,約定了一系列種植、品種、標識等方面的協議,并效仿國外一級園、特級園,由專家評定設立了一級示范園和二級示范園的模式,由政府以獎勵的形式鼓勵當地的酒莊種好葡萄釀好酒。
他認為,中國葡萄酒產業目前還處于成長期,還不急于制定完備的法定產區政策,可以推出一些法律制度來規范生產,但不應該束縛太多,在分級制度上要摸索前行,哪一種能推動產業發展的就是好的做法。在他看來,國家有關部門在葡萄酒領域應該給予地方相應的立法權,以助力產業發展。
雖然產區逐漸成熟,但目前國內葡萄酒發展還帶有一定的無序性,而產區之間也缺少抱團和交流。在此前舉行的“葡界論壇”上,甘肅省酒類商品管理局局長陳浦曾向記者透露,目前國產葡萄酒在抱團發展方面做得很欠缺,產區與產區間、產區的企業和企業之間,都像是競爭對手似的,一定要打破狹隘的小農的意識,只有產區和企業聯合起來,才能形成和國外葡萄酒抗衡的力量。
一位葡萄酒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國內葡萄酒企業主自我意識較強,并不愿意去做抱團的事情。記者了解到,以往傳統酒廠產品多為中低端,差異化較小,大量依靠傳統快消渠道銷售,價格競爭激烈,缺少抱團傳統。此外,在產區之間,牽扯到主導權、資金、政績歸屬等問題,產區間的抱團還少有先例。
國產葡萄酒的成長不是搶地盤
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公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葡萄酒消費量初步統計達17.2億升,比2015年增長6.9%,增幅位居全球之首,而據行業預測,未來國內葡萄酒消費的增速還會繼續擴大,如此大的蛋糕讓國產和進口葡萄酒企業都感到眼紅。
國產葡萄酒產業在一些方面和進口葡萄酒相比確實存在差距和先天不足。
在國內葡萄酒作為輕工業品,要受到農業、林業、工業等多個行業的約束,還要繳納消費稅等。而在國外葡萄酒產品多數屬于農產品,低稅收之外,還會享受政府給予的相應補貼。
除了葡萄酒生產企業稅負過重,還存在門檻高、審批程序繁瑣的問題:一位酒莊莊主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要想進入葡萄酒生產環節,先要滿足工信部的行業準入條件,然后才能取得食藥監總局頒發的葡萄酒企業生產許可證。準入門檻很高,這也增加了企業投資成本,他的酒莊已經建了3年,還有手續沒有辦完。
今年兩會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革寧夏區委會主委張守志和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兩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提出建議,建議國家把葡萄酒納入農產品征稅范疇,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國葡萄酒產業的蓬勃發展,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果。
另一方面,在種植成本上國產葡萄酒也相對吃虧。
區別于傳統葡萄酒國家的海洋性氣候,我國的眾多產區,尤其是河北、北京、新疆和寧夏等產區,由于冬季氣溫太低,葡萄藤必須埋土過冬,據知名葡萄酒專家郭松泉介紹,僅這一項就要帶來30%左右的成本上升。
而在機械化規模、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國外的葡萄酒綜合生產成本要低于國內。張裕葡萄酒副總經理孫健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國產葡萄的產業化、機械化、果農的勞動效率和最終產品與產業成熟國家相比,競爭力不高,這個差距短期無法改變。張裕曾試圖改變和縮短這個差距,目前公司在國內六大產區擁有11個葡萄園,在國內葡萄酒企業中,是自有葡萄園和產量比例最大的。但單成本上看,從新疆運原料回煙臺比智利運到中國的還要貴。
威龍股份2016年對外投資公告中曾公布過一組數據,澳大利亞釀酒商聯盟于2016年7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澳大利亞2016年上半年釀酒葡萄的采購均價在526澳元/噸,折合人民幣約2600元人民幣/噸。而威龍股份在過去三年里,種植和收購的釀酒葡萄成本在3166元~3745元/噸間,相比要高出二到四成。
懷來縣海科葡萄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梁曉晴給第一財經記者算過一筆賬,國內種植成本較高,就算采用機械化生產成本比之前小門小戶生產要低一半,但依然比國外的種植成本高出50%;加上稅費等,國內葡萄制造原酒的成本最少也在7500~8000元/噸,而智利和澳大利亞的原酒價格最低可在5000元/噸左右。
而國內酒莊酒同樣也面臨投入大、成本高的問題,在酒莊圈里流傳著一個段子,就是做酒莊十年內不賺錢,十年后不一定賺錢,這也是國產葡萄酒酒莊的真實寫照,而很多國內的酒莊主更多把葡萄酒當作事業和情懷而非一份簡單的生意。
顧兆帥告訴記者,做葡萄酒不是做房地產,要找合適的品種、合適的工藝需要時間。中國葡萄酒產業才剛剛開始,之前全國都在種赤霞珠和霞多麗,但實際上中國的產區氣候不同,適合的品種也不同,在蓬萊,馬瑟蘭、美樂品種表現會更好,白葡萄品種中小芒森和貴人香也優于霞多麗,而尋找最適合當地的品種和品系,需要很長時間來檢驗。
他認為這一點,應該向進口葡萄酒學習,世界著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蓬萊投資的中國首個生產基地——拉菲酒莊在2008年開始建園種植葡萄,但預計到明年才會正式開莊,在這十年間,拉菲酒莊一直在做品種試驗,同時對5~6年樹齡的葡萄反復做發酵試驗,以尋找最理想的產品。
在他看來,在之前由于對葡萄酒不了解,國內葡萄酒行業經歷了一段泡沫階段,資本看到有利可圖,很多酒廠應運而生,但隨著消費者越來越懂酒,消費也越來越理性,這樣的酒廠日子不再好過,而泡沫破裂之后,對于中國葡萄酒行業而言,如何靜下心來把葡萄種好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考慮如何在葡萄酒中突出產區的風土,做出自己的風格和特點。
國內葡萄酒知名專家李德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任何一個國家中,進口葡萄酒的存在都是一種常態,在市場中來自不同產地的酒互相構成消費市場的整體,因此并不能將其看成進口和國產兩大陣營的對抗。未來葡萄酒產品的競爭,依然是在產品本身,品質好、有特點,同時適合消費市場、價格合理,而不是哪個國家來生產。
事實上,葡萄酒在我國還是一個很小很年輕的行業,消費者飲用全汁干型葡萄酒的時間只有不到40年,上世紀80年代國人飲酒習慣還是甜型為主,因此對于中國葡萄酒行業而言,要給予更多的時間讓其成長。
就像李德美在此前一次活動發言中提到的,中國葡萄酒就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對于孩子,他僅僅需要健康地成長,而非力量的強大,小孩子即便練出一身肌肉還是不及人家的一條腿——中國葡萄酒起步晚,不能急功近利,跟那些“成年人”比屬于自不量力,我們需要“老老實實,練好內功,謀求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