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茅臺股價以一騎絕塵之勢突破千元大關,53度飛天茅臺的終端售價妥妥地在2000元/瓶以上,五糧液、瀘州老窖等通過升級高端旗艦產品,惹來業界關注不斷,洋河、郎酒等也紛紛上調終端價格。正如正一堂戰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所言,“目前,白酒業進入價格新周期,茅臺進入萬億市值,為中國整個高端市場打開了更廣闊的空間。在價格新周期下,整個白酒產業以茅臺為首的價值量在不斷上移。”
在新時代背景下,伴隨著消費升級和中產階層的擴容,誰都不想錯失價格新周期,擁有強大品牌背書的名酒企業如此,區域酒企更是如此。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區域酒企中高端占位
可以說,名酒在價格大盤上為中秋、國慶等旺季做好了“鋪墊”。事實是,一些區域酒企并沒有加入到此輪名酒漲價的大潮中,有業內人士指出,不少區域酒企沒有漲或者不敢漲的背后,是白酒行業擠壓式增長下的寡頭化格局顯現。名酒集體漲價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品牌的分化。
目前,高端白酒的市場格局正在快速建立,白酒行業強者恒強的態勢將越來越明顯,區域酒企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名酒的主力產品在全國市場攻城略地,在渠道上,名酒攜資本大棒在外圍市場展開了猛烈的攻勢,《華夏酒報》記者發現,在河南鄉鎮市場,五糧液尖莊等墻體廣告遍布,古井的廣告在豫北密集出現;而在山東的縣級小賣部終端,售價50多元一瓶的洋河大曲自點率較高。
由此可見,名酒不僅繼續穩固在區域市場的“勢力范圍”,而且攜系列產品在縣級市場乃至鄉鎮市場進行了渠道下沉,區域酒企承載著名酒及其系列酒的雙重擠壓。不甘于淪落為名酒陪跑者的區域酒企獨辟蹊徑,絞盡腦汁在中高端市場進行價格占位,提升品牌影響力。
關于對價格新周期的判斷,楊光給出的判斷依據是——“當經濟出現下行時,中國的高端消費者將會是最后一個放棄自己嗜好品消費品的群體,這意味著高端品牌擁有消費群體的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當行業形勢不好的時候,小企業會率先死亡,而大企業則會把小企業的份額拿過來,從而實現繼續高速增長。”
對于價格新周期,楊光給出的具體解釋是,“大眾消費現在應該是在萎縮的,中國的中產階層和富人們的消費能力決定了中國酒行業是向上走還是向下走。價格新周期將會是繼續往上的。”
從楊光的觀點可以看出,區域酒企的承壓之大,但是,在家門口市場深耕多年的區域酒企,擁有一定的渠道優勢和地緣優勢,具有特色化的風味,一些努力奔跑的區域酒企通過品類差異化,依靠科技創新,依靠創新化的表達方式,通過精細化的品鑒活動等,不斷強化與區域消費者的溝通,布局千元價位段,努力追夢,勇敢圓夢。
品類差異化,突破價格天花板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曾指出,“酒類消費需求越來越趨向多樣化、理性化和個性化。釀酒產業繼續保持新常態,產業和產品結構持續調整,酒產品價格帶調整適應市場和經濟大環境,流通體系變革持續發酵,多元化消費潮流不斷升級。”
當下,“多樣化、理性化和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還在發酵,那么,怎么去理解“多元化消費潮流的升級”呢?
于區域酒企而言,“通過品類差異化,突破價格天花板,以進行新的價格帶占位”的戰略思想,恰恰與“多元化消費潮流的升級”思想不謀而合。
與此同時,品類差異化也是區域酒企劍走偏鋒,樹立目標市場的“勢力范圍”,提升企業利潤率的必經之路。這是因為,一些已在市場上熱銷的產品,難免被競爭對手覬覦并推出與之品位相當的“競品”,從而引來同質化競爭,耗費企業的人力和物力。
如今,香型界限日益模糊,消費者對一瓶好酒的判斷一是基于適口度較好,追求綿柔、柔順、醇厚的口感;二是飲后舒適度較高,喝后不口干、不上頭。
于區域白酒而言,對于“新品類、新香型的持續探索”,將為區域強勢品牌帶來新的價值。
在河南市場,仰韶酒業在對外宣傳時,不斷向目標群體灌輸“陶池發酵、陶甑蒸餾、陶壇儲存、陶瓶盛裝”的四陶工藝,通過河南省唯一一個自主研發的獨立香型——陶香型,就是通過差異化的品類占位,為豫酒板塊注入了品類標識,也牢牢占據了一部分中高端消費者的心智。
如今,仰韶酒業又裂變了彩陶坊天時,推出日、月、星三款產品來完善大單品仰韶彩陶坊的產品線,在名酒割據的河南市場,擔起分割700~800元次高端市場蛋糕的重任。
在品質競爭的新周期下,以科技先行為基礎的品類占位,儼然成為區域企業與名酒抗衡的“利器”。
在5月份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白酒科技暨“國香國井”高峰論壇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黨委書記馬勇就指出,多年來,魯酒企業持續推進白酒釀造技術的基礎研究,在香型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下,魯酒企業堅持不懈地依靠科技的力量,進行產品風味創新、產品品質提升。
在論壇上,國井集團趁勢推出了定位于千元價格帶的新品——“國香國井·國20”,在“以風味和健康導向”的產品發展趨勢下,通過科技的先導力量,賦予產品更豐富的健康活性因子,更高的品質,更豐富的口感,儼然是這款產品的意義所在。
“強化品質的特色表達,強化與消費者的新一輪溝通”是企業在推廣創新型品類香型時,需要持續推進的工作,要做到久久為功。
有業內專家提出,“區域酒企要開創品類山頭,開啟品類戰略,通過創新性紅利來開辟行業存量中的新增量”,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在品質表達時要力求精準,用消費者聽得懂的語言,感興趣的故事,講品質,提升消費黏性。
倡導新的表述方式,警惕千元“餡餅”變“陷阱”
以技術進步為基礎,香型融合、香型互補已經成為市場趨勢,從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首次分香型評比以來,白酒生產企業對產品的香型描述一直停留在傳統的表述方式上,這種表述方式,只是對不同香型白酒產品品評后感官上的描述。
著名白酒專家梁邦昌近年來一直倡導中國白酒的魅力表達方式,他提出,針對現在的消費升級,可以借助古詩詞中的詞匯來展現中國白酒的品質之美、風味之美,豐富中國白酒的文化品位。在表述香型特點時,可以用魅力表達的方式,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等詞匯來表達白酒的香型魅力。另外,中國白酒還可以用“雙向表述”的方式,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從消費感受的角度,反向印證了產品的功能特點,在消費為王的時代,“一廂情愿”的表述方式就顯得落伍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千元價位段固然是塊誘人的蛋糕,但是,在產品投放市場時,企業要充分做好市場調研,“要充分考慮到消費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在談及區域酒企發力千元價格段時,梁邦昌提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