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來,網絡媒體上可謂硝煙彌漫、“戰火”頻繁。6月25日,一組神州專車廣告迅速引爆社交媒體圈,這組廣告請來了吳秀波、海清等知名人物,以“Beat U,我怕黑專車”為主題,含沙射影地指向競爭對手“Uber”打車軟件。
神州專車此舉,確實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但爭議卻更甚。姑且不論“Uber”或其他打車軟件存在的合理、合法性,及其安全隱患的權威評估,僅就廣告傳播來說,這種直接“抹黑”競爭對手,以道德綁架輿論和市場的行為,其本身就令人不快。
從多數網民的回應來看確是如此,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對神州專車此舉頗多負面評價。有觀點稱,市場歸屬最終取決于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靠攻擊詆毀別人;也有人認為,神州專車此舉毫無意義或價值可言,不僅消費者無感,還將自己推向了業界的對立面,非但沒能“撕”下對手的名譽,反而“撕”掉了自己的臉面;甚至有很多受眾表示,看了神州的“噴子”廣告之后,反而增加了對“Uber”的好感度和好奇心,想嘗試體驗一下。
其實,在這樣的沖突中根本沒有贏家。營銷的前提是維護行業共同利益,有助于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而神州專車這種攻擊性廣告所造成的后果,卻是令消費者對整個汽車租賃行業產生質疑,造成整個市場的風波涌動,在這種情況下誰也不可能獲利,只能為神州租車的“任性”而為買單。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樂視和小米身上,雙方就彼此的內容建設、商業模式等內容隔空開戰,互揭其短。隨著樂視、小米之間的你來我往,沖突升級,旁觀的消費者卻對智能電視市場現狀心生疑慮,對兩家公司的服務質量感到擔憂。顯然,這又是一場自相攻伐而導致的“公地悲劇”。
企業之間的競爭本無可避免、無可厚非,而至于詆毀攻擊競爭對手,則已經超出了商業競爭的道德底線,是責任缺失的表現。在酒行業當中,雖然絕大多數時候,酒企之間都抱以相互尊重、共贏發展的態度,但類似情況也時有發生,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有些是在局部市場競爭中,酒企之間使用一些“超常規”手段,有的是在品牌傳播中互不買賬。而尤其應該警惕的是,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的快速發展,這種惡性競爭大有向網絡蔓延的趨勢,通過挑起一些爭議性話題吸引眼球,快速擴散,看似給競爭對手造成了有效打擊,實則對整個行業都是無形的傷害。
7月11日,中國酒業協會酒與社會責任促進聯盟將正式成立,結合以上情況,這再次引起我們對酒業責任的深刻反思。酒業責任包括不同的維度,首先是行業內在的責任表現,比如恪守產品品質,注重生態環境等。繼而是行業與市場之間的責任表現,如誠信經營、貨真價實,以及關愛消費者,注重服務質量等。再進一步,則是酒業與社會之間的責任表現,包括以公益行為回報社會等,而極其重要的一點,正是通過構建和諧,團結的行業關系,共同樹立酒業公益形象,贏得全社會的信任和支持。
酒業責任的“三維”統一,是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