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飲料,千百年經久不衰,并不斷發展提高,國內消費量逐漸上升,出口量不斷增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古代的商品交換中,白酒僅次于鹽、鐵,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之一。
白酒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具有豐富人民生活。繁榮市場的作用。早在明、清時代,白酒就逐漸代替黃酒。1949年至1985年期間,白酒的產量一直居于我國酒類總產量之首,1985年后由于啤酒的發展,白酒居酒類產量第二位。白酒在人民生活中有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喜慶豐收、歡度佳節、婚喪嫁娶、迎賓宴友還是醫藥保健等都離不開酒。而消耗量最大。且經濟實惠的都要數白酒。我國的一些行業的作業工人、農民,高寒地區的牧民、居民對白酒具有某種職業需要和生活需求。適量的飲用可以振奮情緒、促進血液循環。白酒又有殺菌、去腥、防腐作用,用于醫藥源遠流長。就與歷代文人有不解之緣,“李白斗酒詩百篇”,飲酒成為助長文思的一種方式,無論是王羲之的醉寫“蘭亭序”還是武松醉打猛虎,都可看到酒與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關。酒類也是一種奢侈品,我國的一些高檔酒極具藝術性,有很高的藝術內涵和收藏價值,近年來酒類收藏已成為一種極具時尚的收藏。
白酒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配套工業的發展,近年來白酒行業機械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需要的包裝材料越來越多,配套的玻璃、陶瓷、造紙、印刷、瓶蓋等一系列的配套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同時,釀酒后的酒糟的綜合利用,促進了農業、能源的發展。
白酒功能不可替代
在飲酒時,我們需要合適的食物來搭配,才能彰顯和提升酒的風格。與此同時,享受美食時也需要用美酒來表現和升華。酒與美食的搭配相宜得章,才能發揮出各自的美,帶給享受者美好的感受。
滿足精神需求的嗜好品
行業大佬針對白酒未來發展和趨勢進行了激烈的探討,言談之間,漸漸將白酒延伸而出的關于市場、關于營銷、關于結構等“枝椏”問題進行了剝離,直接回歸到白酒“本質”的探討上來。激烈的探討后,集合各方觀點,為白酒的本質進行了重新定義:“白酒,非必需品。而是社會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可以滿足精神需求的嗜好品。”從大佬們的定義來看,精神層面的需求才是白酒的第一屬性,諸如企業調整產品結構、保持產品多樣性等一系列舉措,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文化與飲酒相結合
酒的物質基礎是乙醇,酒的精神基礎是乙醇對神經的刺激。物質基礎的詮釋,在于口感、風格的和諧;而精神層面的表達,則在于飲酒之時,心靈的感觸與體悟。因此品酒時需要情緒的平靜、味蕾的純凈、最佳時間以及優美環境等多方面的要求。
白酒的本質也是一樣的,既需要注重對“酒”的物質屬性的識別、體驗和表達,又需要對飲酒前、中、后等不同時段,來自于精神層面的享受。只不過,現在很多消費者忽略了對白酒精神層面的體驗,而更多地是在強調乙醇的作用,以至于將“白酒”及“飲用白酒”演變成了粗俗、粗暴的代名詞,這也是眾多白酒企業在產品宣傳和推廣中把白酒文化、白酒精神訴求“虛無化”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探求白酒美學,挖掘高于白酒物質屬性的精神屬性,把白酒文化具現并融入到飲酒過程的體驗中,讓大眾體會到白酒真正的美妙之處。
白酒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重結合
白酒究竟是什么?我個人認為,它既是物質文化,物質財富,又是精神財富,F在還真找不到一種東西,像酒這樣擁有雙重財富的身份。我們的白酒一定要上升到國計民生的高度,不要一說就是酒文化,我們要打兩個拳頭:一個是酒經濟,一個是酒文化,一個是物質財富,一個是精神財富。換一句話,酒既是硬實力,也是軟實力。尤其是酒文化,目前一說就是詩與酒,文人與酒,這些大家都知道,現在就是要用一種與時俱進,著眼于現代,還要著眼于未來,給酒一個恰當的定位,給白酒一個準確的定位。
白酒是人性的回歸,精神的釋放,白酒是性情的東西,我覺得白酒的本質是情義,更重在義字上,不是講感情深一口悶。因為我們喝酒是聚,不是單獨一個人,一定是要和朋友分享,是強調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上,情義無價,通過白酒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來。人理想的狀態應該是詩意的生活,但不一定要寫詩,詩意就是醉意,詩意的生活就是醉意的生活,喝酒是對詩意生活、自由的一種追求,以回歸到生命的本質,人性的本質。
白酒是一種精神文化產品,只要和人類溝通發展關聯的都是朝陽產業,比如說酒。但紅酒與白酒是不能相提并論的,紅酒是一種女性文化,黃酒是一種偽娘文化,只有白酒是男人文化,抓住了這個要害,我們就理解白酒的未來十年之內,為什么消費規模能夠達到一萬億,F在20多歲的人不喝酒,但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的社會地位,你會發現,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一定是生存和發展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