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象征。從古至今都是人們生活中一幅幅生動畫面、一段段美好記憶;品味生活、追尋歷史,處處都少不了酒的芳香;探索人類文明、探究人生底蘊,酒的身影更是無處不在......
但長期以來,人們的種種不理性、不文明飲酒行為,使豪飲、拼酒、酗酒、甚至酒后失態、失德、滋事等成為常態,尤其是未成年人飲酒得不到正確教育與制止,對消費者身心造成嚴重傷害。也正是受不理性飲酒行為的影響,讓酒類背負了社會公害莫須有的罪名,以至社會輿論把很多負面事件都跟酒扯在了一起。尤其是近年來,酒類被動陷入負面輿論漩渦之中,甚至影響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其社會形象嚴重受損。
對此,權威專家沈怡方倍感焦慮地指出,急需在全社會推行“理性飲酒”,深入研究、廣泛宣傳“酒道”文化,用酒道逐步規范大眾的飲酒行為、提升飲酒品位、扭轉飲酒風氣,挽回酒類的社會聲譽。
汾酒集團是行業推行“理性飲酒”的標桿。集團董事長李秋喜一直呼吁全社會理性飲酒、用新文化戰略重塑酒類行業形象,消除部分消費者對酒的恐懼心理,促使酒類產業理性健康發展。李秋喜認為:重塑酒類社會形象,首先要改善產品品質,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推出符合現代消費需求的產品;同時要產業聯合,呼吁文明飲酒,提倡適度飲酒,理性飲酒;同時還要豐富產品價值內涵,樹立“理性飲酒,傳遞尊重”的價值觀。
茅臺集團名譽董事長季克良認為,酒行業形象被社會責問,不理性的飲酒行為是罪魁禍首。因為消費者對于酒類消費,主要體現在酒精對于人體的刺激,滿足的是消費者的生理需求,而與酒本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失之交臂,完全沒有讓酒的精神價值展現出來。最終只能超負荷地享受“酒精”帶來的傷害,無形中傷害了民眾與美酒的情感。
由此看來,當政府和民眾把不理性飲酒鬧事的怒火發在酒身上時,當政府頒布嚴厲的限酒令時,當群眾潛意識里把酗酒傷身當成常識時,當未成年人誤飲酒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等事件激發社會對酒的抵觸情緒時,酒留給社會的形象是什么呢?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酒在當今社會就像一個畏畏縮縮的“窮屌絲”。這一切均是因為“不理性飲酒”造成的,由此看來,在全行業、全社會、乃至全人類推行“理性飲酒”迫在眉睫。
談及“理性飲酒”。首先人們都會潛意識地追問自己,飲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儒家說,飲酒要體現“酒禮”與“酒德”,道家講 “醉者神全”。勸導方式盡管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那就是“酒以合歡”。“酒以合歡”當然是快樂的,當然是自由的,當然是美好的,自然更是理性的,而這樣的“境界”與“情趣”又有誰人不向往?
其次從“消費者行為學”的視角來分析,“理性飲酒”既符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又符合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規律;既能滿足人的消費需求,又能指導人的消費習慣,是一種客觀的時代需要,是適應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具有適度性、持續性、全面性、精神消費第一性等特征的消費模式。
再者,從社會倫理的視野來看,“理性飲酒”恰恰是尊重生態,關愛生命,科學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外延。正如,諸多經濟學家研究所指,酒類產業經受各種社會“危機”考驗后,首要任務就是重估消費需求和消費價值,這是“理性飲酒”給出的 “導向標”。當前行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恰恰偏離了這個導向。“理性飲酒”的推行不但能指引酒類的消費方向,也是未來酒類產業在消費終端理性和成熟發展的標志,將為酒類重新贏得市場生存空間和機會,進而持續為社會發展輸出應有的正能量。
還有,從文化層面看,“飯桌上的酒杯,舌尖上的美酒”本是我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今已是嚴重失真。而推行“理性飲酒”會讓酒類重顯文化消費、高雅消費的美好場景,將會讓國人真正感受王羲之《蘭亭序》的幽雅,李白“斗酒詩百篇”千古絕唱等中華文化與酒的美好傳說,讓“舌尖上的中國”再添幾份幽香陳味,讓消費者從心靈深處接納美酒、傳承美酒,讓美酒的文化符號不斷升華。
基于此,中國酒業協會專門成立了“酒與社會責任促進聯盟”,在2015倡議并成功舉辦了首個“全國理性飲酒日”公益活動,今年又將這一公益活動上升為“理性飲酒周”,希望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倡導理性飲酒、文明飲酒,通過提供科學有效的干預措施和解決方案,最大限度地杜絕酒駕、讓未成年人遠離酒精危害、讓理性、文明、科學飲酒蔚然成風,讓酒真正成為文明的使者,讓酒的魅力與價值重新綻放。
當然,如何讓理性飲酒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為,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倡導和努力,更需要從我們自身做起,去引導、影響更多的人。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理性飲酒”推行以來,一股推動全國理性飲酒、安全出行的巨大潮流正在形成,一種推動社會文明、和諧發展的強大正能量正在核聚!
我們堅信“理性飲酒”將重塑酒業價值,讓酒類產業不斷升華,真正開啟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