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陸續公布的業績顯示,多家中國啤酒企業的利潤增長較為明顯。在進口啤酒量和金額繼續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啤酒市場明顯回暖,來源于產業的結構性調整初現成效。不過,中國啤酒要“收復”進口啤酒搶占的中高端產品市場難度不小,業內預計啤酒旺季之后,下半年行業將迎來新一場“硬戰”。
龍頭企業利潤明顯增加
據新近發布的公告,2017年上半年,華潤啤酒未經審核綜合營業額為157.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7%。燕京啤酒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92億元,同比增長8.78%。青島啤酒2017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1.48億元,同比增長7.43%。重慶啤酒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61億元,同比增長65%。
從多家企業的公告看,營收的增幅并不大,但利潤均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認為,啤酒行業的回暖是結構性回暖:“中低端品牌的表現并沒有太大變化,有的品牌業績甚至出現下滑,營收增長表現在中高端企業的布局上。”
事實上,在單箱營收和利潤出現提升的同時,中國啤酒行業的體量也有明顯的提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7月,國內啤酒總產量達515.5萬千升,同比增長1.6%;今年1月至7月,啤酒累計產量2781.7萬千升,同比增長0.8%。
進口啤酒市場或被“收割”
“中高端產品的布局進入了相對良性發展的階段。”朱丹蓬認為,即使外國啤酒依然“大舉進入”,國產啤酒已經逐漸“收復”部分“失地”。啤酒市場專家方剛甚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啤酒市場馬上要進入洗牌期,之前野蠻增長的進口商要大量退出市場,而空出的大量市場份額將被幾大國產啤酒巨頭收割。
據最新數據,2017年7月,中國進口啤酒6.987萬千升,同比增長8.2%,金額為4.9142億元,同比增長16.0%。2017年1月至7月,中國進口啤酒40.1083萬千升,同比增長7.1%;金額為27.9532億元,同比增長11.5%。
有業內觀點稱,今年上半年的啤酒產量較2013年上半年的高點下降了10%左右,龍頭企業不應該放松警惕。在朱丹蓬看來,中國啤酒產品分為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低端、低端等多個層級,目前龍頭企業在超高端和高端進行布局,也在此收獲了增長,可見未來的行業格局會從之前的三角形向橄欖形發展。
“目前的中國啤酒行業處于從高峰往衰退走的階段,不過衰退更多是低端部分的衰退以及產業結構變化帶來的衰退。”朱丹蓬認為,體量下滑,營收和利潤上升,正符合了行業從高峰往衰退出現的周期性變化的特點。
分析:行業將出現“快魚吃慢魚”
青島啤酒有關負責人曾公開提出,以前啤酒的銷售模式是渠道為王,現在是在生產方式上進行轉變,從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化、小品種的方向。
行業未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朱丹蓬認為,中國啤酒行業的并購已基本結束了大魚吃小魚的階段,或將進入快魚吃慢魚階段。“下一步中國啤酒行業還會出現特大型并購”,而區域品牌的生存狀態將更為艱難。
與進口啤酒的“你死我活”又會不會繼續升級?朱丹蓬認為,隨著進口啤酒競爭越來越激烈,它們也出現利潤普遍下滑、價格下跌的趨勢,與國產啤酒之間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過程也是中國啤酒產業良性發展的趨勢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