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進行得如火如荼,國產啤酒借勢體育賽事迎來銷量的上漲,國產葡萄酒雖然受體育營銷事件的影響不大,但是,近期,各地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
例如西安市印發《關于推進葡萄酒莊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發展目標,在大西安周邊形成極具競爭優勢和較高知名度的葡萄酒莊聚集區;
寧夏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及文化長廊發展的意見》《賀蘭山東麓列級酒莊評定管理辦法》《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并提出,到2020年,葡萄種植規模要達到100萬畝,建成100家以上高品質酒莊,實現1000億元綜合產值;
山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000萬元,用于支持煙臺果蔬加工及葡萄酒產業集群發展,煙臺市財政局與市經信委則聯合印發了《煙臺市果蔬加工及葡萄酒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暫行辦法》,助力葡萄酒產業的轉型、升級。
(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本站)
是時候夯實基礎了
國產酒連續5年產量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
2017年1~12月,全國規模以上葡萄酒生產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00.11萬千升,同比下降5.25%。
2017年1~12月,納入到國家統計局范疇的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244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421.37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00%;累計實現利潤總額42.2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1.55%。
再看進口酒的統計數據,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葡萄酒進口量73.27萬千升,同比增長17.13%;葡萄酒進口額27.14億美元,同比增長17.58%。
進口酒的量價齊升與國產酒的產能、利潤下滑形成強烈對比,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提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是時候解決葡萄酒產業的基礎性問題了。
與一些國外葡萄酒產區相比,我國的葡萄酒產業有效發展時間較短,F實情況是,我們的葡萄樹齡都不算太長,一些地方的釀酒葡萄種植農由于受到價格沖擊、沒有錢賺的影響,砍掉了葡萄樹。
對于種植面積的萎縮和產量的下滑,中國酒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琦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我們的酒莊蓋得都特別好,酒莊是時候在葡萄苗木上多下點功夫,在產品質量上多做些文章。我們把產品質量做好了,市場做好了,可以再去完善酒莊建設。”
國家葡萄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段長青則分析認為,釀酒葡萄的種植面積減少,并非個因所致,還要追溯整個產業鏈條是否健康有序運行。如今,消費人群已經發生了變化,消費的產品結構也隨之而變,葡萄酒企業和產區也要應時之需,從品種的選育、釀酒葡萄的種植再到釀酒技術上進行創新,以變應變。
段長青說:“我們總與國外產區比,事實是,釀酒葡萄種植緯度不同,環境各異,種植方法也就不同,要突出產區風格特色。”
我國葡萄酒產區還有個普遍的種植亂象就是產區品種同質化嚴重,動輒種植赤霞珠釀造干紅,霞多麗釀造干白,F在,各個產區跟風種植馬瑟蘭的現象又比較嚴重。
其實,云南彌勒的水晶葡萄、通化的北冰紅葡萄,均是特定產區風土下形成的特色品種,我們的產區完全有能力、有優勢選育好能反映產區特色風土的釀酒葡萄品種。
利好政策與科研力量并行
日前,西安市印發《關于推進葡萄酒莊產業發展的意見》,加快果業轉型升級,努力創建“葡萄種植+葡萄加工+旅游觀光+現代服務業”的新型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全力建設三產融合特點突出、產業結構優化的葡萄酒產業經濟帶!兑庖姟分赋,將建成沿環山旅游路、渭河沿岸、荊山塬為主的葡萄酒產業帶。
據悉,西安市將支持酒莊科學設計、全面規劃,優先支持葡萄新品種引進及繁育體系建設,嚴格育苗企業準入制度,建立新優品種苗木可追溯制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開展標準化葡萄莊園創建活動,并探索推進特色酒莊建設,建立葡萄及酒莊酒質量追溯制度。
如果說西安從產業政策上為葡萄酒產業帶打CALL是在謀一盤大棋的話,那么,秦皇島產區則是從釀酒葡萄品種選育及創新葡萄酒釀造工藝技術等最基礎的工作著手,謀求產區的差異化發展,盤活產區的長遠未來。
5月6日,秦皇島市碣石葡萄酒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在昌黎成立,該研發中心位于秦皇島昌黎縣干紅小鎮,與多家葡萄酒企業毗鄰。
據介紹,秦皇島市碣石葡萄酒產業科技研發中心將建立葡萄品種種質資源庫;篩選適宜北方冷涼產區的品種;培育適宜在北方冷涼地區自然越冬的抗病品種等。
同時,還要建立釀造菌種庫,創新葡萄酒釀造工藝技術,實現葡萄酒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產品品質,形成我國葡萄酒的地域特色;建立葡萄酒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體系,重點突破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物及致病菌鑒別等技術難點,建立一整套簡便快捷準確的安全保證檢測技術。
國家層面需引起重視
不少業內人士均指出,葡萄酒產業融合了一、二、三產業,既是高效農業,也是綠色工業,且生產釀造過程對環境幾乎沒有污染,很符合國家下大力氣整治環保,向綠水青山要效益的長遠經濟規劃。
當然,對于葡萄酒產業的發展,要從根本上夯實產業基礎,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需要協會等組織爭取相關政策。
當前,國家下發了《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推進品牌強農的意見》提出,要把農業品牌建設與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結合起來,發揮特優區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上的特定優勢,突出品牌建設,推動特優區塑強區域公用品牌,通過品牌培育,帶動激活特優區創建,在品牌培育上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
就在6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介紹,從2018年起,將每年農歷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提升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據悉,世界上許多重要的葡萄酒產區都有特色農業節。在南美的阿根廷和智利,豐收節是慶祝葡萄豐收的。當地人選出“葡萄女王”, 舉行花車游行表演,大批游客可以去酒莊灌裝葡萄酒、去葡萄園采摘葡萄。
比如在德國西南部的葡萄酒產區,每到葡萄豐收季節都會舉辦盛大的葡萄酒節,并且從釀酒能手中選出本地區的“葡萄酒女王”。另外,德國的各葡萄酒產區每年都會舉辦專門的葡萄酒節弘揚葡萄酒文化,推介葡萄酒產品。
現在,包括昌黎產區、甘肅產區等地,都在建設具有生產、生活、觀光、休閑功能于一體的葡萄酒風情小鎮,就是要通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加深對產區的了解,進而增強游客對產區葡萄酒酒莊、產品品牌的認知度和好感度,提升國產葡萄酒的美譽度。
借助“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契機,產區政府和企業可以一道,借力節日營銷,通過各具特色的文化體驗、特色旅游等,抓住消費升級下旅游產業的熱潮,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加入到產區游、酒莊游的大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