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過去20年貴州茅臺和五糧液主營收入和凈利潤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2000年之前,五糧液明顯地快于茅臺的成長,而2000年之后,五糧液的增長速度大幅低于茅臺。
2002年,五糧液的營收達57.1億元,是茅臺(18.35億元)的3倍。在2000年之后,五糧液的收入和利潤增長相對停滯,茅臺則持續穩定地增長,2005年,茅臺的凈利潤(11.19億元)超過了五糧液(7.91億元)。2013年,茅臺的營收(309.22億元)也超越了五糧液(247.19億元)。
再對比2007年至2015年五糧液與洋河股份的主營收入、凈利潤增長情況,期間洋河股份主營收入的復合增長率為27.88%,2015年實現主營收入161億元,五糧液分別為12.79%和216.59億元;洋河股份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34.41%,2015年實現凈利潤53.7億元,五糧液分別為17.30%和61.76億元。在被茅臺搶去行業龍頭地位后,五糧液行業老二的地位也岌岌可危。
進一步對比2003年和2015年中國主要名酒的主營收入數據,2003年,五糧液一家的主營收入比茅臺、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貢酒的總和還要大,當時鶴立雞群!到了2015年,五糧液的主營收入已經無法與茅臺抗衡,在全行業的占比已經無關輕重了。
擴張模式后遺癥
一般分析認為,這與五糧液的產品結構散亂,品牌過多,市場掌控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不強有關系。但我認為,本質原因是五糧液過去25年始終堅持以生產擴張為基礎的放量成長模式導致的。
五糧液前董事長王國春開創大規模生產驅動的成長戰略,這一戰略能夠成功的前提是社會經濟以及產業需求處于短缺經濟的狀態,否則會適得其反。
上世紀90年代初,五糧液大規模地擴張產能,與白酒產業乃至中國社會整體處于短缺經濟時代相吻合(同一時期中國出現彩電供不應求,需要憑票購買,是短缺經濟的集中表現),因此,只要企業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擴張產量,就會占領市場,營收和利潤就能增加,也會提升行業地位。五糧液正是抓住了短期經濟的時機,在最恰當的時刻進行大規模擴產,由此導致在90年代異軍突起成為中國白酒市場的龍頭。到了2000年之后,五糧液發展相對停滯,在于中國逐漸地從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轉變。此時總需求已被滿足,必須用品牌化、個性化以及更優質化的產品,創造差異化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否則就會被市場所忽略,甚至被淘汰。五糧液20多年如一日地執行大規模生產戰略,在社會環境發生不可逆的深刻變化后,沒有進行戰略調整,導致經營增長乏力大幅落后競爭對手,從而不可避免地喪失了高增長,甚至出現了停滯。
堅持放量驅動的增長模式與環境變化不一致是基礎矛盾,其中又產生兩個具體問題:一是五糧液缺少人才,船大難調頭!通過五糧液在產業已經發生從短缺到過剩的逆轉之后,仍舊沒有構建與過剩經濟時代品牌化、差異化、個性化相適應的戰略,可以得出五糧液缺乏戰略判斷,缺乏對產業未來的研究,說明其缺乏人才。追問這個問題就引出第二個問題,五糧液過分行政化。自王國春之后,五糧液的高級管理人才主要來自地方政府,相對而言,在市場領域,在企業經營領域是缺乏經驗和積累的,事實上,自王國春退休之后,管理層基本上沒有提出新的發展思路。
已渡過最困難階段
統計主要白酒公司2012年至今的銷售數據可以發現,2012年到2014年五糧液的實際銷售衰退了近20%,2014、2015年的實際銷售實現了止跌,獲得了微幅增長,而到了2016年一季度五糧液的主營收入增長了30%,當季末預收款項余額為68.26億元,較期初19.94億元大幅增長242.36%,所以,2016年一季度五糧液的實際銷售同比增幅近157%。
那么,五糧液是否徹底擺脫了這輪調整,迎來了新的成長?僅從2016年一季度的數據增長,我們還不能斷定五糧液已經擺脫調整和衰退。
對比2012年到2016年一季度五糧液和茅臺的毛利率數據,五糧液分別是70.53%、73.26%、72.53%、69.20%和69.84%,而茅臺則分別是92.27%、92.90%、92.59%、92.23%和92.34%。
五糧液的毛利率在2013年收入大衰退背景下突然升高,2014年維持高位,到了2016年一季度,在主營收入大幅增長30%的情況下,毛利率又重新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和其他白酒企業相比,本輪調整中,五糧液是所有白酒上市公司中唯一的毛利率不跌反增的公司。恰恰是毛利率的異常變化說明五糧液確實已經結束了調整,迎來了復蘇。
五糧液的產品結構是橫跨高、中低端的全產業鏈結構,雖然一半以上的營業收入來自于高端五糧液,但中低端仍舊有足夠的收入占比。2013年五糧液主營收入大幅減少,同時毛利率大增,根據基本邏輯可推斷在產品結構上,中低端的衰退幅度要高于高端衰退幅度,使得高端收入占比提升。到了2016年一季度,毛利率下跌,主營收入上漲,說明產品結構中,中低端的增長超過了高端。
假如五糧液和茅臺一樣,只是一個純高端酒生產企業,那么其復蘇將隨茅臺在2014年下半年就開始。事實上,五糧液的中低端產品體量也不小。按照白酒產業的高端對中低端擠壓式競爭原理,行業復蘇先是高端,其次是中端,最后是低端。毛利率的變化反映五糧液高、中、低三個產品帶都已經復蘇,共同推動2016年一季度收入增長高達30%,且實際銷售增幅超過100%。
品質、品牌優勢支持經營復蘇
上面分析過,五糧液的放量擴張模式與產業潮流和社會環境存在著尖銳矛盾,在基礎經營模式沒有解決之前,為什么五糧液能夠出現明顯復蘇?答案在于五糧液擁有大量的優質產能!
中國白酒產能過剩,真正含義是酒精勾兌白酒的過剩,用傳統工藝加糧食釀造出來的傳統白酒(專業術語叫固態法白酒),只占全部白酒產能的1/3左右,不僅沒有過剩,而且優質糧食白酒供給不足,白酒總產能中有不少于50%的產能是用食用酒精加水勾兌(專業術語叫液態法白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14年,白酒產量大幅增長的過程,也是食用酒精大幅增長的過程,其產量由272.8萬噸增至492.15萬噸。過去幾十年,五糧液大約投資了幾百億元用于傳統工藝糧食白酒的產能建設,由此導致五糧液在產能和酒質兩個方面領先于同行。
主要白酒企業生產工人的變化
因為醬香酒工藝復雜,所以茅臺人力消耗高于濃香酒。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同為濃香白酒,年產量差不多,但五糧液的生產工人數量大幅高于后兩者,并不是勞動生產率低,而是五糧液保留了更多的傳統生產工藝。在白酒生產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用機械設備取代人力的實驗,后來發現機械化帶來了效率提升的同時也使酒質下降。一些企業放棄了機械化,回歸到純人力傳統工藝生產方式,酒質也相對較好。五糧液在最重要的酒質和品牌上有基礎優勢。
今世緣招股書披露,每年需要外購大量的原酒,2013年由于行業調整,銷售出現萎縮,于是停止了外購原酒。五糧液是中國最主要的優質原酒供應企業,隨著很多酒企在2015年對原酒需求增加,下游企業和貼牌商的采購自然向五糧液集中。五糧液重生產,輕市場,在市場環節有不足,但是在生產環節優勢明顯,產品性價比高。因此,哪怕其基本的經營模式沒有改革,也能夠隨著行業的整體復蘇而進入復蘇。
目前,五糧液完成了管理層激勵,雖然激勵力度不大,但這是解決其體制問題的良好開端。隨著主動的和被動的調整改革,五糧液會迎來或快或慢的回升。在2016年一季度的基礎上,全年保持20%-30%的凈利潤增長是大概率事件。與此同時,五糧液估值為12-13倍市盈率,低于中國所有白酒公司的平均估值水平,也低于所有消費食品企業的平均估值水平。伴隨著業績的增長,市盈率的提升,五糧液將迎來估值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