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所有企業都在經歷轉型升級的過程,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經銷商也不例外。
針對經銷商領域的互聯網B2B訂貨平臺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參差不齊,讓草根級的經銷商老板看的云里霧里。為何稱為“草根級”呢,因為他們對傳統生意非常精通,但對互聯網認知甚淺,轉型該從哪里入手沒有方向,有些經銷商被外界針對B2B的各類講課吸引,信心十足的踏入了充滿夢想的轉型升級中。殊不知,經銷商正在玩的一半B2B平臺會在2年左右時間死掉(請把此文章保留2年),因為B2B平臺“水還是有點深”。
平臺歸屬不對
你只是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供貨、配送、服務,充當原來經銷商線下做傳統門店生意的角色。如果你不是平臺的股東之一,那經銷商朋友需要注意了,因為平臺規模還小的時侯還會與你互惠互利,平臺接訂單,你來負責配送服務,雙方配合的很好。一旦流量起來,平臺活躍度上來,有些平臺就會升級模式,直接做“云工廠”,與廠家聯盟,此時經銷商在平臺上的價值極速下降,甚至被架空。
出現這種情況的關鍵點:這個平臺不是屬于你的,你不是這個平臺的股東之一,你控制不了平臺和誰來玩下一步的游戲。就像你住進了一套房產證上沒有你名字的房子里,在房子沒有人氣時,小區需要你,當小區熱鬧起來后,房子會出售給比你更富有的人。
目前還沒有經銷商被甩,主要原因是平臺還沒有成功,還處于醞釀期。但一兩年后,等平臺初具規模,因為平臺與你無關,你無法控制平臺下一步的運營,經銷商至少一半被玩完(已是很保守的比例了)。
平臺模式不對
平臺如果一開始就定位為玩資本市場,這類平臺的玩法就是高風險。國家希望實體企業借力互聯網思維轉型升級是讓實體企業服務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但不少平臺在設計與規劃時,就定位玩資本市場,玩流量,這個是何等的可怕。
就像一輛汽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為了速度(流量)、速度(流量),加速會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而且遲早會出事。要知道,如果目標是玩流量,實體企業完全可以不顧“服務更好、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方向,如果消費者體驗不好,服務不好,根本沒有持續的經營,企業無核心競爭力可言。
賺快錢人人都想,但我們做實體企業的老板們,還是要腳踏實地,圍繞實體企業本質,一步一腳印踏實的去干。
如果你想把辛苦創立的企業帶入新的高度,此種模式謹慎入局。
平臺功能不強
全國有幾個三級城市的經銷商抱團聯合起來在運營B2B平臺,并且經銷商之間也比較團結,能從大局考慮,為平臺推廣而努力,在當地也做的有聲有色,但在一次會議上,他們和我溝通時說現在運營模式是能成功的,但合作的軟件公司不給力,針對經銷商在與終端小店合作過程中,需要不斷更新功能,以便讓終端店體驗更好。
例如:每個終端店的供價是不一樣的,需要實現一店一價,而不是像京東淘寶那樣,所有人看到的價格是一樣的。還有,經銷商的有些商品是僅供給特殊渠道的,例如某一款奶粉,每個鄉鎮只能有一家經營,該鄉鎮其他店是不允許定的;某一款的飲料,是專供餐飲渠道的:A片區的王老吉由張三負責配送,B片區的王老吉由李四負責配送。這些需求是非常貼合經銷商推行平臺必須要的功能,但由于軟件企業對快消品行業不精通,經驗欠缺,造成后期升級無力,功能支撐不起來,經銷商再努力也是白費。
筆者在2016年的上半年就經歷了3個這種原因玩敗的城市平臺:有經銷商委托知名學校教授開發的平臺;有做培訓老師不知從哪里搞來的平臺推薦經銷商使用;更有經銷商貪圖便宜,網上花個幾千元下載的平臺。這三個平臺都未滿一年就夭折了(死的有點快)。
平臺速度不快
筆者在快消品行業軟件從業十多年,深知快消品經營的復雜性和數據的龐大性,一個以縣級市為區域的平臺如果成功運營,平臺上有近萬個SKU數和近萬家終端店,根據終端店的價格特點和促銷特點,就單單這個數據就會有上億的數據量,如果后臺數據搭建不強,很容易出現速度緩慢,對用戶體驗是致命的。
據權威機構統計,我們打開一個頁面超過2秒,70%的用戶會選擇關閉。造平臺如同造房子,房子需要容入上萬人以及擁有上萬人的休閑體驗,則這個房子架構就不是一般人能搭建的,必須擁有對這個模式的豐富經驗的積累。雖然前期房子只會容入幾百人,但房子必須要考慮能容納上萬人,因為如果平臺玩起來了,你容不下這么多的量,重新更換平臺那是比較致命的。
經銷商在玩B2B平臺時,還有倉庫管理不科學、經銷商人心不齊......上述情況只要有一種出現,平臺都會死掉,所以業內有一句話“不轉型是等死,轉型不對是找死”。機會雖小,但只要把握關鍵點,成功還是有機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