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崇尚英雄的時代,但并不意味著人們就能忽視集體的力量。名酒企業的管理團隊往往需要由一批人,一代人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才能實現既定的目標,而這樣的群體需要決策者站在戰略的高度加以精心培育與運籌。實體經濟與制造業依賴源源不斷的人才與技術優勢,傳統特征明顯的酒業亦不能例外。
從崇尚工匠精神的釀酒工藝,到心靈手巧的外觀包裝設計與加工,甚至產業鏈下游的銷售渠道與售后服務,充足的人才都是企業難得的信心保障,而管理團隊的締造則更加難得,需要倍加珍惜。
名酒企業如何培養與打造自己的核心團隊,歷練選拔人才的標準與宗旨又是什么?用怎樣的思路去統領這樣一支精英群體?經驗與教訓是否得到及時的總結與汲取?長久以來,這些都被視為企業“內政”秘而不宣。這也讓外界對酒企內部的培養與用人機制充滿了好奇與猜想。
“剛剛上任的某位領導是誰的人、某總是某某系的……”是國人坊間常常聽到的話,這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舊的用人觀念的弊端。每當筆者聽到如此八卦的話題,都會回以淡然一笑——用人之道,真的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的。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越來越快,企業運營中的人事更迭與人才流動也日益頻繁。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世界級的著名企業都有著自身成熟的組織機構與用人機制,百年企業靠的不是一兩位杰出的領導者,而是靠精巧的管理積累與機制運行。
具體到酒行業,歷史上的釀酒生產工序相對簡單,且呈直線型順序完成,沒有過多的同期工種,更不需要過多的外部協作,這也使以往的酒廠大多呈現的管理模式簡單化,F代的酒業生產由于產品系列的增加,市場需求的變化,更多的需要向并行化轉變,隨著社會化分工協作的增長,管理的風險也迫使企業不得不考慮更加科學合理的用人與管理機制。
釀酒大師季克良老先生曾經在他的回憶文章中提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茅臺的干部培養和建設,今天讀來仍給人以啟迪。那個時期,由于條件艱苦和十年動亂,茅臺嚴重缺乏管理人才,他從技術過硬的工人中選拔頭腦靈活的一線工人提升水平,造就了一批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中層人才。用今天的視角來說,就是從具有工匠精神的群體中選拔人才,賦予能工巧匠們更多的責任與擔當。不能不承認,正是這批“不得以而為之”的人才構成了過去十年茅臺的輝煌。時至今日,雖然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因年齡的原因離開了領導崗位,但卻令茅臺成功跨越到新的高度。
同時,為了使茅臺酒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季克良將技術人才培養與企業軟實力建設結合起來,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技術中心;爭取了白酒行業第一個國家一級企業;建立了中國貴州(茅臺)白酒檢測實驗室,成為國家認可的首家;建立了微生物菌種基因庫;培養了一批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既能運用現代分析手段,又能感觀品評的高手;還有能制曲、能制酒、能勾兌、能包裝、能管理的各方面突出人才。盡管茅臺集團的人才團隊建設起初是一個在白紙上畫圖的過程,但通過這一系列措施,最終呈現出一番勃勃生機的景象。
審視今天的釀酒行業,不少企業仍在選人用人和建設、培養管理隊伍上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短板,甚至匱乏在行業中叫得響的“將才”。企業一把手更多的應該代表品牌的形象與個性,并以自己的智慧引領企業向前,而不應成為帷幕中殫心竭慮的孤獨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