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并非意氣用事。
據快訊君所知,金沙產區的一家醬酒生產企業,已經接連拒絕了幾個資本。“估值并不低”,知情人士說,“但(酒企)老板希望按照自己的理想做酒。”
他應該很清楚,資本的本質,和醬酒的本質,完全相悖。
資本逐利,追求快速的變現和盈利。誠然,一個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可以實現快速擴張,占領市場,但醬酒,是一個生產周期長,資金沉淀時間更長的行當。它難以起量,難以實現規模,難以在合理的邏輯內,滿足資本擴張的需求。
近期,仁懷政府發布了十四五規劃和遠景目標的綱要,酒是重中之重!毒V要》顯示,2020年的仁懷產區成品酒僅15萬千升,至2025年預計提升至25萬千升,并力爭實現50萬千升的醬香酒產能。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中國白酒總產能近741萬千升。
從這份數據里,行業人士能解讀出許多深層次的信息,而快訊君想說的是,數年后的50萬千升,與當下的741萬千升相比,實在不值一提。
醬酒,是一個用時間換品質,用時間換價格、換口碑的品類,注定難以起量。如今,國內已有19家白酒上市企業,醬香品類只有一個茅臺,而茅臺的產能也并不高。即便多年后達到10萬噸,乃至20萬噸,在白酒的年總產能里,也微不足道。而其余十八家,大多都是容易起量的品類。
仁懷產區遠明酒業的董事長任遠明,就對醬香酒做過總結:笨、小、慢,“最笨的方法,最小的規模,最慢的速度,才能做出好酒。”釣魚臺國賓酒業總經理丁遠懷說,“這個行業真的不能急功近利。”懷莊酒業董事長陳果就把一生的成就歸結為“踏實”,而君豐酒業董事長佘小兵也說,不能盲目擴張,一定要穩扎穩打。
借助資本,短期之內,可以實現量變,質變卻很難。畢竟,快速擴張之下,產品品質、風險管控、組織架構、內部管理等等,都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借資本做大做強”,是個偽命題。做大容易,做強很難。
這在其他行業,早就得到過印證。一直以來,房地產都是中國的支柱產業,很多行業里出現的問題,房地產幾乎都經歷過,尤其是資本運作。上市之前的萬科、龍湖,曾被譽為 “產品主義者”,而這也為它們贏得了極好的市場口碑,但上市之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龍湖曾于2009年上市,但在2010年之后,各地就開始爆出業主維權的消息。這不是孤例。
回到酒行業,海航也是一個反面例子。
大約2011年的時候,海航集團入股懷酒,斥巨資擴張產能、拓展市場。當時,業界都認為一個有好酒,一個資本實力雄厚,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了。然而,多年之后,懷酒在市場上,幾乎是銷聲匿跡,最終被國臺收購,海航也黯然退場。
海航無疑是個龐然大物,看似實力雄厚,但更擅長的是資本運作。如果不是它的負債率過高,現金流出現問題,或許,懷酒不致如此收場。不過,作為一個把金融杠桿運用到極致的“翹楚”,海航大敗局,早已隱伏,出現問題只是時間長短而已。
其實,快訊君并不是否定資本運作。快訊君只是和所有做實業的人對資本持一樣的態度:又愛又恨、愛恨交織。又或者說,快訊君警惕的是熱錢,是投機者,而非投資者。
既然提到國臺,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的資方天士力視為一個正面例子,但不要忘了,在醬酒風口未起來之前,天士力苦心經營了十余年。近期還有一個消息——舍得摘帽,實在鼓舞人心。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首先,舍得大股東復星的主業是實業醫藥,做醫藥很有錢的。其次,舍得是以濃香為主,不是醬香。復星入局白酒,應該和之前進軍房地產等行業一樣,在資產增值之外,還有產業布局的考慮。
那些有所堅持的醬酒企業,也不是完全拒絕資本,而是在選擇資本。否則,前文所述的那位金沙酒企的老板,不會談那么多家資方。仁懷產區一位酒企創始人,也表示過對資本的期待,但他合作的前提,是資方要充分尊重酒企,尊重醬酒的生產規律。在他看來,這樣的資方,“可遇不可求。”
資本是柄雙刃劍,不必完全拒絕資本,但也要多留一個心眼,尤其是那些玩金融杠桿的。如果遇到,最好說不。
畢竟,醬酒市場增長迅速,但有發展的邊界。產區的容量承載,也有邊界。而當資本開始無序擴張時,邊界在何處?(原標題:周評 | 醬酒,請對資本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