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茅臺一直處于風頭浪尖,幾件事成為業界輿論關注的焦點。
2018年至今有476家茅臺經銷商被取消經營權。2019年4月貴州茅臺公布了首批對商超、賣場公開招標文件,接著又出臺向500強企業及商會等團購商進行招標的消息。
2019年5月5日茅臺集團營銷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引發個人股東投訴“貴州茅臺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利益輸送”,茅臺股價下跌。
同日卸任1年的原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被免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
顯而易見這是茅臺開啟組織變革和營銷變革的進行曲,從市場角度似乎并無可厚非,但因茅臺特殊的體制及酒業地位引發多方議論。
5月9日,茅臺集團副總經理、總會計師李靜仁表示:“文化茅臺建設 是開放的命題,唯有不斷探索、實踐、完善,方能集大成。”這里從三各方面來評說一下茅臺的“是與非”。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有人說這是茅臺適應市場變化,開啟組織變革和營銷變革的進行曲;
有人認為茅臺對待大經曾經的合作伙伴老有“卸磨殺驢”的味道,不免不仁不義----。
對待經銷商
我們知道經銷商是企業營銷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產品的分銷配送和資金回流的功能,是連接廠家與消費終端的重要橋梁。
廠商之間是合作更有博弈的關系,經銷商的地位和作用完全取決于某品牌所處于的市場地位和企業發展所匹配的營銷模式。
比如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康師傅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無不是經歷從大經銷制到直分銷(直營+分銷)的轉化過程,而且直營的比重越發的高。這不只是利潤的考量而是競爭越發激烈的態勢下的市場滲透與掌控的需要。本人曾經工作的可口可樂內蒙區域就經歷了從獨家代理制- 辦事處-營業所的全過程,現在內蒙可口可樂工廠也早已運營多年了。
針對茅臺來說,原有的經銷商體系也是參差不齊,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上面或內部的關系進來的,也是滋生腐敗的重要因素。這對于有實力、有思路的經銷商也是不公平,更與現在反腐倡廉的大環境相違背。
對于大的直營平臺和團購商進行公開招標,一方面可以保證現金流的通暢,另一方面也對市場的零售價格進行有效制衡,受益的最終是消費者。
對待小股東
2018年初和一位學者聊股票,他建議只賣兩支股一個茅臺,一個格力,當時茅臺股價只有400多,可惜----。
我想無論是最早握有茅臺股票還是后來跟進者大都很賺了一把,至于茅臺新成立營銷公司是否與股票有關,是否違規,我不專業,這由證監會說了算。但只我想說茅臺作為上市公司肯定不希望股票大幅縮水,其次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對待創業元老
袁仁國對茅臺有功,這無可厚非,但功是否可以折過,這不得而知。
時事造英雄,袁仁國從一名普通工人成為茅臺董事長,可以說功成名就,其在任期間的茅臺的高速發展,袁總功不可沒,但愛寫書的袁總最后還是有些膨脹了。
袁仁國在2018博鰲論壇曾自豪的說:“茅臺距離偉大的公司越來越近了”。一個月后袁總卸任。
我不知道中國偉大的公司的定義標準是什么?反正世界500強里的中國公司堪稱偉大的應該沒有或不多,畢竟偉大和牛叉還是有著一定距離,偉大一定不是自己或幾個人說出來的。
在中國,許多所謂成功企業多得益于政治環境和行業機會,中石化、中石油等國字號;萬達、萬科等房產商;呼風喚雨大的資本大佬----。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偉大的公司。但我知道偉大的公司一定是遵紀守法,一定是造福于人類和社會,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茅臺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消費升級的提升,但其超速的的發展離不開白酒黃金十年政商力量的推動,離不開國人虛榮和要面子的心里,更離不開人性的貪婪。
如果說茅臺成就了某些人,不如說這個時代和中國經濟成就了茅臺,成就了某些人,作為一個國企,這就更需要個人明大局、識大勢,不忘初心。
珍惜每一次的相遇,但是并不是每一次的相遇都美麗。只有祈求相遇會是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那么帶來的將是快樂和幸福,而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是一聲嘆息,對的時間遇見錯的人則是一種遺憾。
茅臺終歸是傳統的消費品,喝酒不能解決中國消費低迷的現狀,白酒行業也不可能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提速換擋的新動能。
歷史曾給了茅臺發展壯大的機緣和恩惠,也給社會和個人創造了一定價值。但歷史的車輪總是向前的,大量淘沙,與時俱進。我想無論是茅臺公司的干部職工,還是經銷商、廣大股東和消費者,在新時代應面對現實更應該不忘初心,心存感恩,順勢而為,砥礪前行。
梁實秋曾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