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劉伶醉燒鍋遺址的河北劉伶醉酒,雖然有些低調,但也在尋求將歷史文化價值最大化利用和轉化。除了圍繞古燒鍋遺址打造了國家4A級的景區外,近年來圍繞自身品牌打造展開的開壇節和同期、同地舉行的老酒交流會讓品牌的影響力擴大,這背后也是對自身歷史資源的利用。
▲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酒業)
荒腔走板,“祖產”豈是“拿來主義”
歷史賦予品牌先天優勢,但如何加以利用才是真功夫,因為可考證的歷史底蘊和品牌影響力之間,似乎沒有必然聯系。
前些日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杜康”之爭就沒那么簡單了。曹操當年可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會讓后世兩家白酒企業如此“大動干戈”。
從人物“酒祖杜康”到杜康酒品牌,這一過程的轉變中導致了豫陜間多年品牌紛爭,長久以來,洛陽杜康和白水杜康圍繞著商標問題發起了多起訴訟,雙方刀光劍影互不相讓。更加讓人惋惜的是,行業間持續三十年之久的杜康商標之爭使其內在價值大打折扣,未能形成與之歷史影響力相匹配的品牌規模和價值。
因李白三過萬州,曾滯于萬州西巖,把酒吟詩弈棋,坐落于此地的一個酒廠便直接命名為詩仙太白酒。然而,在眾多挖掘李白故事的背后,詩仙太白始終未能脫穎而出,如今一邊正被瀘州老窖集團進行混合所有制改制,一邊拋售已經成為包袱的邛崍酒業。
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東征西討,先后滅掉了四十多個國家,建立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然而,以“成吉思汗”命名的成吉思汗酒業就沒有這么厲害了,即便是投拍與自身品牌深度契合的電視劇《成吉思汗》與《忽必烈》,還參與種類繁多的品牌活動,成吉思汗酒業如今依舊只能偏安于大草原一隅。
同樣,比如在講“舜帝”故事上,景芝酒業做得乏善可陳;比如在挖掘李白的事跡上,一系列“李白”、“太白”酒業明顯后勁不足;再比如在傳遞博大精深的紅樓夢文化時,步步脫節的紅樓夢酒業…….
上述案例可以看出,雖然關白酒的歷史豐富多彩,名人典故眾多,但真正能夠從中準確挖掘出利益點的資源十分稀缺,所以造成了行業中屢見不鮮的各種歸屬地、商標以及文化溯源之爭,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相關資源的價值流失。
因此對歷史資源的合理使用,也是讓相關品牌持續獲益的關鍵,雙方既要保持資源的共享,又不能因此產生摩擦。
無“祖產”、無“爹媽”,品牌功夫如何修煉?
上述的“復活主義”以及升級版的“拿來主義”可以給企業如何利用好“祖產”提供許多思考,但顯而易見的是,白酒品牌通往永恒之城的路不止一條。
俗話說“七分靠打拼”,品牌在歷史之外依舊可以依托戰略設計和品牌定位,獲得新的價值賦能點和發展空間。
金六福曾依靠“福”文化創造了諸多行業神話;又如在洋河的大本營,今世緣憑借對“緣文化”的創造性挖掘,成功在喜宴市場打響名望;在沱牌之外,舍得酒業成功開發出以“中國智慧”為品牌個性的舍得系列,占位次高端;而依靠對健康概念的深度研究,并沒有強大歷史背書的勁牌也躍居百億陣營……
這些案例中,歷史并不是這些品牌發展道路上的決定性因素,它們通過找準品牌的差異化定位而獲得了成功。
另外,在當今信息大爆炸時代,消費者早已厭倦了那些雷同、缺乏新意的歷史解讀和歷史故事,這更加促使白酒行業中個性化、差異化品牌的誕生,懂得如何與消費者交流變得更加重要。
比如曾經毫無名酒背書和歷史積淀的江小白,憑借品牌文案的獨辟蹊徑,率先打破白酒圈傳統的營銷氛圍,為白酒品類注入青春、時尚與潮流感,在年輕群體中產生廣泛共鳴,形成自己“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的青春文化,并以此邁入白酒主流競爭行列,成為近年來成長最快的品牌之一。
毫無疑問,擁有歷史資源,并講好歷史故事是白酒品牌獲得更多關注和價值提升的重要手段。只是可惜的是,能直接嫁接到品牌身上的歷史資源可遇不可求,并不是誰家的窖池都有幾百年,也不能指望自家的廠址是歷史文化名地所在。如果白酒企業“祖產”不夠豐厚,那么品牌功夫只能更在“祖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