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做減法,又做加法,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015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部署2016年的重點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斬釘截鐵處置“僵尸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推出了“五大政策支柱”: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改革政策要實、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從頂層設計樹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標桿。
醬酒產業,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首先,從供給側來看,醬香白酒產業符合國家深化經濟改革的政策要求,存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要素:
產能過剩,供過于求。2012年,遵義市發改委編制立項的白酒基建項目46個,其中白酒基酒生產項目35個,涉及投資金額279億元,新增白酒產能21萬千升,加上2012年前已形成的白酒產能,超過30萬千升。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中國白酒實際消費量維持在700萬千升左右,按醬香白酒占全國白酒消費市3%的比例測算,醬香白酒生產能力控制在21萬千升比較合理,才是符合市場的需求量,由此推斷出過剩10萬千升產能。黨的“十八大”后,政策調整迫使高端白酒下沉,又進一步擠占了中低端白酒的市場,加劇了醬香白酒行業的產能過剩。
小企業停產倒閉風行。2011年,醬香白酒的高潮期,赤水河兩岸酒廠林立,從事白酒生產、銷售的企業有1760家,伴隨行業的持續下行,資金鏈斷裂,據仁懷白酒協會資料顯示,到2015年底,堅持生產的白酒企業只有300余家,逾七成的白酒企業已停產,或處于倒閉邊緣。
規;髽I掙扎前行。在遵義擁有生產許可證、銷售許可證等證件的規范化企業336家,仁懷的有313家,其中規;陨系钠髽I98家。因為銷售艱難,基酒價格低,資金回籠慢,企業融資難,在仁懷的313家規范化白酒生產企業中,已有20%的酒企不再烤酒。還在生產的企業中,大幅減產已是生產經營的常態。
低端同質化酒品泛濫,名優白酒精品稀缺。在醬香白酒2000多件白酒商標中,真正在全國叫得響的,只有貴州茅臺集團的“茅臺”一件,“十星企業”大都是區域性市場產品,走向全國市場還有距離,眾多的以“茅臺鎮”、“醬香核心產區”為背景的雜牌酒在全國消費者中則更是鮮有人知。
第二、從需求側結構來看,對醬香型白酒的需求發生了明顯的改變,現有供給側結構無法匹配需求側的變化。
2012年底以來,“八項規定”和“軍隊限酒”相繼強勢施行,高端醬香型白酒兩個非常重要的通路市場已關閉,經營發展思路轉型,消費者市場轉變已是必然選擇,放下“高大上”,投放更多惠民生,接地氣的優質白酒產品是“十三五”貴州醬香白酒行業順應市場變化的首選。
白酒作為中國人情感交流的載體固然不會改變,但是,不拼酒,少喝酒,喝好酒,是曾經燥熱的白酒回歸理性后,白酒消費者的重要選項。
網民規模數量的急劇聚合,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智能終端顛覆人們的生活,白酒營銷形態注定要發生深刻的變化,由過去整車賣酒,過渡到整箱銷售,最后到論瓶出售,消費者的要求是足不出戶就能品味醬香河谷高品位的佳釀,電商賣酒將成為醬香快消品的主流渠道。
“三期疊加”雖可寒、不信東風喚不回。2012年后,中國白酒行業一路下行,走向了行業深度調整期、消費市場重構期、過剩產能消化期的市場寒冬,“三期疊加”,寒潮陣陣,冰封了中國白酒行業,醬香白酒產業也不例外。根據醬香白酒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情況判斷,問題的表象似乎出現在市場需求低迷上,而其病根子實際在供給側,主要表現在產能過剩,新供給的能力不足,不能對應需求的變化。面對癥結,唯有借來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方能融化白酒市場“三期疊加”的堅冰。
供給側改革,對醬酒轉型意義非凡
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剝離制約醬香白酒轉型發展的桎梏因素,打造醬香白酒品牌競爭新優勢,是今后一段時間醬酒企業的工作重點。
第一、抓住改革主線,做好白酒經濟摸底,搞好白酒生產調查,消化過剩產能,促使供需趨于平衡。處置“僵尸企業”,從數量上來講,醬香白酒業“僵尸企業”不少,關掉一批沒有產出效益,低質低效的小酒企,特別是破壞赤水河生態環境,影響地方經濟綠色發展的白酒企業堅決取締。
遴選潛力企業,扶持一批。結合貴州省2016年旅發大會在茅臺古鎮召開,赤水河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旅游的有利時機,在眾多酒企中,遴選一批文化底蘊厚重,經濟效益良好,成長預期優良的潛力企業,引導扶持,轉型發展集醬香酒文化體驗、綠色赤水河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酒莊。
培植規模企業,重組一批。醬香白酒,普遍存在土地資源、生態環境、技術人才、金融資本利用效率低,同質惡性競爭、低質無效產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差。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政策檔,整合規;髽I,重組優質資產,引入戰略資本,導入先進管理機制,培植和打造第二個“百億級”醬香酒集團,減少同質惡性競爭,降低無序無效循環,全面提升地方社會經濟效益。
第二、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契機,大力推動醬香白酒標準化,提升白酒品質,減輕白酒企業稅負,降低運營成本,優化電商物流渠道、豐富酒文化內涵,理順價格體系、補足創新短板,夯實核心競爭力。
強力推進標準化建設,大力提升標準化水平。積極推行“醬香白酒標準化+”戰略,讓“醬香白酒標準化+”戰略在醬香白酒產業的各個產業鏈條上落地開花,保證醬香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讓品飲醬香的味蕾有更多的獲得感。
發力質量建設,夯實核心競爭力。堅守傳統操作流程,注重工藝創新研發,貯足陳釀,不賣新酒,速度服從質量、產量服從質量、規模服從質量、效益服從質量、發展服從質量,視質量為醬香白酒的生命線,時刻牢記質量永遠是“勾兌”消費者心靈的第一部華章。
聚焦減負降本去杠桿、致力補足醬香白酒短板。稅收減負上,5月1日營改增全面施行,對接國家稅改釋放的改革紅利,響應行業協會向國務院提出的取消白酒從量消費稅(0.50元/500ml)的申請,取掉針對白酒行業的限制性政策,用足西部大開發的針對小微企業的優惠政策,把小型白酒企業25%的所得稅率調減到10%開征。降成本上,取消針對白酒企業的行政費用攤派,簡化交易手續,降低白酒企業的審批費用,縮短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去杠桿上,發展直接融資,降低融資費用,減小債務風險,不搞盲目的資本擴張。補短板上,設立創新基金,鼓勵技術創新,經營創優,同時,減少政府對企業的行政干預、經營干擾,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利讓給企業,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留給市場。
關注營銷體系創新,聚力文化與物流打造。專賣店、代理商為代表的分銷體系在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高度融合的過程,比重會越來越小,份量會越來越輕。豐富醬酒文化內涵,做強電商云端,聚集大數據分析,聚力物流打造,打通醬香酒走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風來隔壁三家醉,雨過開瓶十里香”的醬香再次在全國飄紅的調整轉型中,智慧營銷必將大放異彩。
定力蓄勢促改革、發力理順價格。這項改革調整中,最大的難點便是價格問題,因為價格牽涉到各方的利益,牽一發而動全身,涉及諸多藩籬。方向決定長度,角度決定高度,回歸價格本身,價格由商品價值、生產成本、品牌效應、市場供求關系等要素組成,而市場的供求關系在價格的形成中占主要因素,政府和企業主體都應回歸理性,尊重市場價格規律,不要糾結于價格保衛戰,脫離市場需求變化,人為設定價格,違背價值規律的做法不可長取,改善供給,讓價格適應市場,釋放需求,拉動消費,再塑市場,才是上上策。
作為地方特色經濟的排頭兵、領頭雁,醬香白酒產業要牢牢把握住國家深化經濟改革的戰略機遇期,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窗口期,在標準制定,產能控制、質量提升,營銷創新、文化塑造,電商打造,價格理順的供給方面聚集發力,綜合施力,改善供給側結構、提升有效供給能力,釋放市場需求,勾繪出醬香白酒行業的一片浩瀚的市場新藍圖,為貴州省率先實現小康的戰略目標奮力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