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幾番“手起刀落”,名優酒企們“大義滅親”的決心和雷霆萬鈞的行動,使貼牌酒商們在春天感受到了“寒冬”凜冽。
行業內對貼牌酒的“整風運動”來勢洶洶,與此同時,社會大眾的討伐聲浪一陣高過一陣。一時間,“槍口”對準了同一個靶子——“傍名酒,擾亂市場價格體系”“私灌散酒,品質存疑”……各種指摘涌來,“圍剿”貼牌酒甚至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政治正確”。
存在即合理。此時“砒霜”,彼時“蜜糖”。
不可否認的是,在酒業發展史上,貼牌酒曾起到過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酒企產能釋放不足以及行業深度調整的關鍵時期,貼牌酒也曾“危難關頭顯英雄本色”:一方面在極大程度拉升了酒廠利潤,另一方面也利用自身資源擴大了品牌效應?梢哉f,這是酒廠與貼牌商的“蜜月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在“蜜月期”,兩者通過各種渠道和手段建立起更為頻繁和密切地聯系,于是后期逐漸的衍生出了不同的貼牌模式。
問題從這個時候開始慢慢積蓄,并在2018年集中爆發。過多的貼牌產品稀釋了品牌效應,擾亂了整個市場體系。部分僅僅購買了商標權的廠商為了攫取更高額的利潤選擇鋌而走險,以次充好。局面逐漸失控,行業人士開始憂慮,貼牌酒是否走進了死胡同?
“貼牌酒的存在有其必要性,短時間內這一代工形式不會退出歷史舞臺。”在九度營銷顧問機構總經理馬斐看來,酒企在整頓品牌矩陣時不應采取粗暴的一刀切方式。
他認為,貼牌酒本無對錯之分,其誕生及發展也完全符合商業邏輯,對于頭部企業而言因為自身品牌強大,因此“砍品牌”無傷大雅,而對于上升期的企業而言,盲目跟風只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但產能成了大問題,對于主品牌而言也會造成消耗沖擊。
馬斐認為,如今貼牌酒的亂象實際上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同許多其他行業一樣,白酒企業的發展也走了一條“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因此今日之“禍”絕不是一方所為,要規范貼牌酒市場需要酒廠和經銷商兩方聯動。
從企業層面而言,必須做到三點。
一是,廠家拿出“飲水思源”的態度。廠家要發展沒有錯,但不能只是利用開發商,賺一把就甩,長此以往透支了商業信譽,最終企業也走不遠。
二是,酒廠要有一顆愛操心的心。商標權賣出去之后不是萬事大吉,廠家要嚴格規范開發商的所有行為。
三是,企業要有“共贏”的意識。要根據不同貼牌產品的定位與開發商一起做好產品開發工作,子品牌做大做強也是為企業主產品爭光加分。
從經銷商層面而言,則需牢記三點。
首先,經銷商要放棄賺快錢的思維,杜絕短期行為;其次,貼牌產品定位需與廠家的主導產品存在差異,不可簡單的跟隨模仿;最后,經銷商需要有品牌運營的能力和意識,招商賺差價的盈利模式已經缺乏足夠競爭力,現階段想要發展拼的是市場服務和團隊管理。
一陣喧囂后,貼牌酒最終走向何方仍無從得知。但在此時的風向下,可以肯定的是,英雄不問出處,“撥亂反正”切忌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