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酒銷售仍有長路要走
“大眾醬香”作為未來醬香酒發展方向,市場前景廣闊,已經被包括茅臺、習酒、國臺等多家醬香酒企業的業績所證實。但具體到茅臺酒廠自身,能否通過定位大眾的系列酒發展,帶動和實現產品結構的合理調整與布局,實現銷售收入的合理分布則仍前路漫漫。
一方面,雖然近幾年,借助飛天茅臺等本品品牌與市場投放量的科學收放,系列酒及時找到了不少區域市場的切入點與價格定位,但傳統白酒消費市場的阻力仍不容忽視。以不同香型的區域優勢為例,除茅臺代表的醬香酒外,全國區域市場還有和而不同的濃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等傳統香型存在,以五糧液、瀘州老窖(濃香型)、汾酒、紅星(清香)等為代表的香型龍頭企業也都推出了針對大眾市場的產品,在重點市場積極爭奪消費者,“大眾醬香”之路道阻且長。開拓“大眾醬香”市場不僅僅需要不斷上演的路演宣傳,也需要培育優勢市場。茅臺為代表的醬香酒雖具備強烈的口味掠奪能力,但醬香酒畢竟也受地域限制,讓全國消費者愛上醬香酒,醬香酒被大眾消費者接受仍是難題。
另一方面,遍布各地的創新口感與營銷產品在爭奪年輕消費者方面的沖擊同樣不容小覷。去年以來在全國隨處可見的江小白現象證明了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可能性與爆發力。更多的貼合當地文化與消費者的“小清新”產品在與講究血統的“王子”、“公主”們相比,無疑更能吸引80、90甚至00后的注意。而消費升級環境下的成熟消費者與成功商務人士,屬于消費不敏感人群體,對飛天、五星等本品的需要遠高于“副牌”。
第三,從產品結構與規劃的目標來看,茅臺醬香系列酒要真正實現“雙輪/多輪驅動”,擔綱起茅臺的堅實“一足”,并非短時發力即可完成。2018年茅臺一季度數據顯示,茅臺系列酒一季度銷售額為16.8億元,而茅臺酒一季度銷售額為157.6億元,系列酒在銷售額同比增幅達84%的情況下,銷售比例仍僅為茅臺酒本品的10.7%,況且單以增速對比,茅臺本品的增速同樣可想而知。兩者孰輕孰重,從數據中我們一目了然。
雖然茅臺系列酒“三駕馬車”的增長勢頭迅猛,但茅臺的增長極仍在茅臺酒為代表的高端產品。以高端酒見長,雖然可以獲得良好的利潤,但高處不勝寒,往往讓人感受到不夠踏實與穩重。但以高端為傳統的茅臺,卻不能不顧傳統的優勢。如何平衡“高-中-低”比例,仍考驗著決策者智慧。在跨向千億茅臺的道路上,高端醬香酒必不可少,但從市場發展來看,茅臺系列酒這樣的“大眾醬香”產品在不可或缺的同時,能否成為筑底的“條石”,仍有待長期的觀察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