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依據青島啤酒、珠江啤酒、華潤啤酒等公司2017年的業績報告顯示,中國啤酒業迎來行業拐點,持續下滑的行業局面露出回暖的跡象。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進口啤酒數據顯示,2018年3月,中國進口啤酒數量為5.97萬千升,同比增長9.3%,進口金額為6570.2萬美元(約4.14億元),同比增長21.2%。目前進口啤酒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占比達到1.7%,和國產啤酒的廝殺在中高端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進口啤酒仍占據絕對優勢。不過,除去高端市場,其它部分對抗并不激烈。似乎,本土啤酒與進口啤酒之間的“廝殺”似乎不如幾年前那么直接對壘。
實際上,進口啤酒經過了前幾年的迅猛發展越來越普遍化,成為消費的主流,而隨著消費升級的進一步深入,進口啤酒這幾年價格也顯得相對平民化,越來越被消費者接受,據介紹,超市很多進口啤酒開始以買贈的形式來促銷進口啤酒。
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國產啤酒的奮進,當越來越多啤酒企業布局中高端,市場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中國啤酒消費已經升級走向中高端,中國本土啤酒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的表現并不好,這意味著中高端啤酒市場依然存在著不小的發展空間。目前啤酒行業的規模紅利期已過,單單靠規模和銷量的增長無法拉動啤酒行業的增長,國產啤酒的增長主要靠中高端產品拉動,國產啤酒企業也已經從銷量導向轉為收入或利潤導向。包括青島啤酒等巨頭在高端啤酒市場不斷發力,但很還有多小的啤酒企業高端市場反應較慢,推出的高端產品還沒有被消費者接受。
能夠讓進口啤酒與國產啤酒共存在一個舞臺上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中國市場的需求。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啤酒消費平均為35.77 升/人,雖然在個人體量不足為奇,但中國人基數的龐大則是中國啤酒市場繁榮的根本。加之啤酒行業本身沒有大問題,雖然經歷了其他酒種的沖擊調整期,而后有所反彈是正常的表現規律。此外,啤酒行業的回暖情況不能僅看啤酒行業的噸位數據,很多啤酒企業近幾年也從之前的追求銷量轉為追求利潤增長,中國還有260家小型啤酒企業,雖不具規模,但卻占據中國啤酒行業20%的市場份額。而進口啤酒高端價值的培育期已過,中國市場再次分層,消費者各有所需,企業調整生產(進口)的平衡利益點重新劃分。
事實上,想要在這場中外啤酒角力中獲得更多的關注,不單單是產品本身的品質,更多則需要“名氣”。不管是進口啤酒還是工坊啤酒輕消費和中高端消費是主流發展趨勢,市場的集中度連續出現了下降,這是整個個性化消費趨勢和碎片化的趨勢。
啤酒消費的人群當然是酒精度最低的人群,所以說啤酒是時尚年輕的產品,如果說做這個市場,要增加年輕人的粘性,那我們要做的是什么?就是要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不斷的推陳出新的同時,符合他們的價值取向與傳播方式,這樣的話才能引領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