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茅臺不僅是白酒行業龍頭企業,也是A股資本市場中白馬股、第一高價股。其市值在2017年超越帝亞吉歐,坐上全球烈性酒市值第一的寶座。透視茅臺現象的背后,成就茅臺現象的因素很多,有企業自身創造、歷史因素、市場因素等。如今,“茅臺距離偉大企業的越來越近”被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所提及,而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則表示,“自己說自己偉大的公司,往往都活不長。”雖然劉永好此言有一定的語境,但是,偉大企業的討論成為熱點話題被關注。憑借一款“茅臺”打天下的貴州茅臺,是不是偉大企業?偉大企業的評判標準是什么?為此,本報采訪相關行業內人士,聽聽大咖們對茅臺現象的解讀。
201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82.18億元,同比增長49.81%;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270.79億元,同比增長61.97%。分產品來看,茅臺酒營收523.94億元,其它系列酒營收57.74億元。資本市場上,截至4月18日,公司市值8236億元,F貨市場上,部分零售渠道53度飛天茅臺價格飆升至1800元/瓶,官方渠道茅臺酒“一瓶難求”。這就是貴州茅臺當下真實的寫照。
憑借一款產品打天下,貴州茅酒不僅成為中國白酒行業的“一哥”,在資本市場上更是“獨步江湖”,公司股價常年保持兩市第一,市值超越帝亞吉歐成為全球烈性酒市值第一。于是,茅臺現象被業內外所關注,并成為研究的重點公司。
多因素成就茅臺現象
縱觀貴州茅臺的發展史,“軍酒、紅酒、政治酒、友誼酒、文化酒、慶功酒、外交酒、健康酒、高端酒”這10個標簽最終成就“國酒茅臺”。隨著對于“國酒”一事爭議諸多,但今天看來,茅臺的堅持不懈成功地將國酒入駐到消費者心目中,喝茅臺不僅喝的是酒,還有面子。
如果說“國酒”一詞為茅臺贏得了地位的話,那么稀缺則是茅臺的護城河。講究地域文化,稀缺資源成為茅臺的“獨一份”。
據茅臺官方的數據顯示,從1951年建廠至2011年,茅臺累計生產茅臺酒25萬噸,其中,1998年以來茅臺酒產量達19.5萬噸。茅臺酒年產量,由1952年的75噸增至1068噸,花了26年。從1068噸到破萬噸,茅臺花了15年,從10000噸到20000噸,茅臺用了5年,2009年茅臺酒產量達到23000噸,2011年,茅臺酒產量達到27000噸,2011年達到30000噸。2017年,茅臺酒基酒4.28萬噸。
另外,在打造地域概念方面,茅臺講的是“原產地保護區僅有7.8平方公里”的故事,在這7.8平方公里的地域內,茅臺酒則是唯一一個受保護的品牌。事實上,在世界的舞臺上,科涅克白蘭地和蘇格蘭威士忌也都有屬地概念,世界名酒科涅克白蘭地體現的是法國典型的自然地理特點,而蘇格蘭威士忌體現的是英國典型的自認地理特點,但是兩者的原產地保護區域均達500平方公里以上。
在業內人士看來,獨一份的稀缺資源是成就茅臺現象級企業的護城河,而茅臺20多年來走過的道路,與茅臺的歷史光環和講的故事分不開。
行意互動創始人、中原基金執行合伙人晉育鋒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茅臺屬于稀缺資源型企業,另外,從企業發展至今,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重視支持的品牌,而這份歷史光環的加持是不可復制的,同時,茅臺作為醬香酒的老大地位從未變過。“過去,茅臺從‘樹產區、講故事、打國酒、高曝光度’,這種以大公關帶動大品牌發展道路對行業雖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不可復制。”
在晉育鋒看來,茅臺是否能稱為茅臺現象值得商榷,茅臺的所有經驗,對于行業內其他企業不具備可復制性,不具備借鑒意義,因此,把茅臺定義為現象級企業更為合適。
資本市場上,貴州茅臺自2001年登陸資本市場,上市16年來,貴州茅臺市值從上市之初的不足百億元(約78億元),如今已達到8236億元(4月18日),市值增長了109倍。
業績方面,貴州茅臺上市之初的營收為11.4億元,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582.18億元,17年時間,茅臺營收增長了51倍;去年貴州茅臺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70.79億元,與上市之初相比,凈利潤增加了106倍。從利率來看,53度飛天茅臺酒的毛利率保持在90%以上,2017年毛利率為92.82%。該毛利率也是所有白酒上市公司中最高的。
正是基于貴州茅臺自2001年至今17年的高增長,以及資本市場上近乎完美的曲線圖,公司市值不僅成為全球烈性酒市值第一,在A股市場中茅臺市值僅次于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石油、中國平安,位居第七位。由此,業界將茅臺表現稱之為“茅臺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