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業仍在負重前行
從產業周期來看,白酒行業8-9年為一周期。1988-1996年上升,1997-2004年下滑,2005-2013年又是白酒行業不可多得的黃金時代,在這段時間,“擴容、升價、高增長”是中國白酒行業的一個基本發展模式。
從2010年開始,高端白酒就開始了一場高幅度、大范圍的漲價潮,五糧液更是在2010年11月一次性將價格上調10%以上。隨后白酒價格在 2011年和2012年達到頂峰,五糧液、茅臺的某些產品甚至已經步入奢侈品行列,成為讓投資者趨之若鶩的投資品,當時甚至還出現了“炒樓炒股不如炒茅臺”的說法,一瓶新出廠的53度飛天茅臺一度被炒到2180元。
受到行業整體“供不應求”的鼓舞,很多企業都積極擴大產能。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16年版中國白酒市場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過去10年間,我國白酒行業高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政商消費,以高端消費為核心,整個行業都處在開發高端酒的熱潮中。而在2012年底,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提出,高端白酒市場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三公消費政策一下子把白酒業從繁榮推下懸崖,從此步入深不見底的調整期。
報告也指出,如今白酒行業發展,尤其是高端白酒的發展拐點,其實也僅僅是這個行業回到原本就應該處在的正常發展軌道上而已,也就是說中國白酒行業過去10多年的大躍進式發展,是透支了整個中國白酒行業的未來市場、透支未來增長的超常速發展。
2015年年底,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在茅臺全國經銷商大會上表示,白酒行業多年積累的酒企過多、產能過剩、競爭過度、廣告過濫等矛盾依然凸顯。
2013年伊始,整個行業都處于調整狀態,但行業內并沒有出現根本性的創新。即使是在實體經濟遭受電商沖擊的大背景下,白酒企業仍然堅持著原有的營銷模式,拒絕與電商平臺合作。2015年“雙11”之后,茅臺、郎酒、瀘州老窖、西鳳酒等酒企聯合起來“封殺”白酒電商,不僅嚴控自己的渠道商向電商平臺供貨,對各合作電商平臺的主序列產品暫停供貨,而且還宣布經銷商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價格向電商平臺提供酒產品。
酒企這樣做有其自己的道理,很多酒類在電商平臺上的價格都較低,這對于經銷商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沖擊;除此之外,酒企為了保持其品牌影響力不得不維持其價格體系,而這恰好與電商平臺的“低價策略”有著不小的矛盾。
對于茅臺這種知名酒企來說,電商渠道的銷售也增加其打假的難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酒類電商等新興渠道已經對傳統渠道形成了一定挑戰,茅臺、五糧液、古井貢等傳統酒企也開設了自己的網絡直銷業務,傳統渠道與非傳統渠道之間的矛盾仍然有待解決。
對于很多酒企來說,如今的調整期不僅是考驗,還蘊含著巨大的機會。白酒市場良莠不齊,但在這樣的周期之后,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也會脫穎而出;同時惡劣的外部環境也會倒逼公司改善內部經營。
相比于其他板塊,白酒類上市公司的股權機制改革顯得有些滯后。不過,自2015年開始,已經有老白干酒、金種子酒、五糧液等企業開始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場分析認為,民營資本的進入,將有利于酒企確立面向市場的經銷模式,其價格也會更貼近市場,這也將有助于白酒企業走出困境。
除此之外,白酒和很多其他行業一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曾經的白酒消費者在慢慢變老,而年輕人尚未養成喝白酒的習慣。記者對一些有購買力的年輕消費者調查發現,大部分均表示喝不慣白酒,平時飲酒以啤酒或紅酒為主。當記者提到已有酒企推出針對年輕人的白酒時,一些人表示并不關心,沒有購買欲望。
前述酒企人士告訴記者,讓年輕人接受白酒還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公司從產品開發、品牌建設、營銷拓展、終端銷售等方面進行努力。不過白酒消費與傳統文化也是分不開的,隨著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白酒的消費量有可能會實現新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