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名酒生產企業四川沱牌舍得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沱牌舍得集團”)是川酒六朵“金花”之一,也是四川省射洪縣當之無愧的重要經濟支柱。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實施混合制改革中,突然發生部分員工停產反映訴求事件,讓人始料不及。在公安機關進廠并有少數人被帶走后,員工全部復產。
連一位國企改革專家聞訊后也甚為驚訝:四川省在國企改革上有非常成熟的經驗,何至于此?
就在出讓方射洪縣政府和受讓方天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于去年11月2日簽訂《股權轉讓及增資擴股協議》之前,早在2014年底,沱牌舍得集團的職工安置方案已經該集團職代會審議通過,并報射洪縣政府批復。如今,該方案實施的草案一公布,卻引發職工反映訴求事件,連續停產造成企業損失,不能不讓人思考其是否操之過急?
今年進入3月以來,中國多省市密集公布了各自的國企改革細化實施方案。記者留意到,與去年各省市大多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意見”命名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規范有序”的混改替代了“加快推進”的說法。
在不少產業產能嚴重過剩、地方經濟面臨下行壓力背景下,混改引發的員工安置不僅關系到短期社會穩定,還兼顧著長期經濟轉型,妥善、合理安置職工,可使人力資本這個生產力要素中最活躍的部分有利于供給側改革。
在沱牌舍得集團廠區,記者在工人們的安置訴求意見書上看到,大多數工人認為經濟補償和改變國有身份后的買斷工齡是兩回事,對此提出反復訴求,另對補償金額也有所提及。
據記者實地采訪了解,即使在4月1日停產已有兩日后,前來表達訴求的大部分員工也沒有把宣傳資料看完讀懂。這和沱牌舍得集團的工人結構不無關系。
截至去年8月31日,安置草案中核定的5343名集團在冊職工中,農民工多達1874人,而在2000多名固定工和1300多名合同工中,有相當部分是農民被征地后轉換身份而來。從90年代開始的國企改革,尤其是紡織、水泥、機械裝備制造、釀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為主的企業,工人普遍受教育水平低,再教育培訓機會少。
由此帶來的窘狀是,沱牌舍得集團有員工想成立維權委員會,卻很難找到既懂法律又能準確表達訴求的人出面。工人們的訴求是抽調普通員工成為職工安置工作組成員,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比例。
根據《公司法》第十八條的相關規定,公司研究決定改制以及經營方面的重大問題、制定重要的規章制度時,應當聽取公司工會的意見,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而在德國,每當公司做出重大決定時,須連同工人委員會共同決定方可進行。
記者發現,和很多國企改制不同的是,沱牌舍得集團作為老國企,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其中就包括欠繳公積金、員工福利費產權辦理不到位等,而這都加大了此番職工安置的難度。
有業內人士稱,這樣的現狀更需要政府和企業提前介入到職工安置的宣傳教育中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急事急辦,緩事緩辦?紤]到并購過程中員工可能產生不滿情緒,政府和企業人員應提前和員工中的管理層、核心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從而做到分批疏導。
四川一位常年參與國企改制的律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政府還可以聘請第三方律師現場進行政策和法律問題的解答。從事過多起職工維權的知名律師周立太則強調,職工維權的前提是不能違法,但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要采取妥當的方式,否則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新一輪國企改革大門已開啟,而這一輪戰略重組的核心是市場化改革,不光是白酒行業面臨產能嚴重過剩,還有鋼鐵、水泥、化工、煉油等行業都擬通過重組去產能,如何更好地處理好職工安置,無疑事關改革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