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言:這篇文章是給那些關心酒業新媒體的人閱讀的,不要急,慢慢來。
如果說我還但凡有一點作為觀察者來發言的權利,那么我一定要明確的告知此篇文章的讀者,中國酒業的自媒體已經讓人失望了,而且在這份夾雜了太多個人情緒的失望中,又或多或少帶有絕望的模樣。
在這里要承認,我們多數人(包括我)是無知的,如果我們把個人放在歷史的隊列中去檢閱,其實中國酒業每一個新媒體都是煙火,無論過去是否風光,還是現在是否閃亮。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終究是要有屬于行業的新媒體的,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移動媒體,不論是酒企還是酒商,亦或是普通的酒水從業者。
閱讀本是一件讓人愉快的事情,當內容被公開發表,它代表了一種契約,是作者與讀者的基于內容傳達的交流約定。作者從中看見自我價值,讀者從中尋得認同的因子,這無關肯定與否定,即使看完義憤填膺,那也是從中尋得一份屬于個人的收獲。
可惜在中國酒水行業的新媒體們,卻硬生生把閱讀逼向了死角,太多充斥著快餐的信息類簡報不斷侵蝕著讀者本不堅定的耐心;更多企業軟文以神魔鬼怪的姿態折磨著閱讀者的信心,而以上僅僅是為了點開一下,搏左下角一個阿拉伯數字。既然閱讀量是可以花錢買的,那么又何必如此費心呢?由于個人通過硬推和私人拉攏而來的一連串數字怎能代表著中國酒業新媒體的未來?
照著互聯網思維,中國酒業新媒體應該是多元的,既有時事快訊,也有企業推廣,更該有深度閱讀。在此基礎上,有基于廣宣需要的解讀造勢,也該有基于操作層面的指導實踐,更該有娛樂輕松的調侃閑談。
大概凡是有點關注中國酒業新媒體的都在說“內容為王”,最近流行的一個理由是,新媒體也需要生存,企業只關注影響力,而影響力只有閱讀量最容易量化。這個借口看似也在情在理,媒體也不是活在空氣中,自然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
但是看似最現實的選擇往往就是最大的妥協,這倒不是我崇尚不切實際的強人觀點,畢竟每一個人都有現實的困境。但是如果借口是這是一個閱讀習慣千變萬化的時代,那么“媒體”二字的意義何在?是不是堅守就一定面臨著“因故守舊”的風險,注定走向衰亡。
本來包容應該是媒體環境的基本特征,悲哀的就是在中國酒業現實的環境下,眾多新媒體似乎已經被打得奄奄一息,每天的內容哪有半點新鮮氣,除了那充滿陰郁的硬廣就是詭異的口水;蛟S還有個別已經被邊緣化的新媒體還在苦苦支撐,但是已經明顯勢衰,而這也僅僅因為閱讀者對于酒業新媒體已經由審美疲勞到摒棄煩厭,以至于點開只為消去小紅點成為常態。
由傳統紙質媒體和咨詢公司把持的中國酒業新媒體大概牽涉了太多的厲害,以至于什么也說不得,見不得,聽不得,想不得,中國酒業新媒體的工具化催生了行業信息的傳播方式改變,壯大了以微信為主的新媒體力量,但是我不悲觀的認為,此路在酒企、咨詢、廣告之間已經變異,越走越窄。
如果一定要讓我給出一個觀點,我是傾向于作為中國酒業主體的酒企直接介入中國酒業新媒體的,中國酒企作為整個鏈條的核心不能放棄控制權給社會力量,這股新型力量的介入不但能夠訓練酒企自身的廣宣能力,而且為媒體力量提供了另一個可能,一種相較于現有新媒體太多束縛的解放,一種更加客觀、理性與有序的信息傳播。
或許以上的方式也并不能根本的解決問題,但是我堅信有遠見的中國酒企會選擇這樣去做,說得高尚點,即使是處于維護中國酒圈獨立價值的需要,酒企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歸根結底,新媒體是為行業服務,而行業更需要健康可控的媒體聲音,有政策質疑,有深度分析,不僅僅是看似熱鬧的聒噪。
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劍南春等應該選擇一些行業新媒體深度介入,中國酒圈的企業們,在這方面,可以更加高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