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水平日益得到提升。最近十年,中國的紅酒需求量一直很大,尤其是沿海城市。盡管承受著進口產品搶占市場的壓力,但是國產葡萄酒的市場份額依然穩定。讓人頗為關注還有其它問題,例如葡萄酒稅、葡萄酒生產設備等,這將是中國葡萄酒行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國產葡萄酒現狀
在近日舉行的第四屆“葡界論壇”上,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認為,雖然從海關數據看,進口葡萄酒增長依然較大,但這并不完全代表進口酒在中國的消費額也在同比例增長。近幾年,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酒類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酒類流通行業影響巨大,很多流通企業由于利潤受到影響,紛紛調整商品結構。
另外,趙禹還指出,“國產葡萄酒近幾年的產量雖沒有增長,但據我在一線市場調研來看,其市場份額是穩定的,依然保持在70%左右。國產葡萄酒在進口葡萄酒的擠壓下,十分努力,不論產品質量還是市場建設還是營銷能力和水平,都有較大提高。尤其一些二三線的品牌,這幾年的表現可圈可點。”
關于葡萄酒降稅
葡萄酒稅是我國葡萄酒產業的痛點之一。世界各主要葡萄酒生產國均把葡萄酒作為農產品,給予多種農業補貼及優惠稅收政策,而我國將葡萄酒作為工業產品,征收10%的消費稅、17%的增值稅、7%的附加稅以及25%的所得稅。另一方面,智利、新西蘭、澳大利亞等葡萄酒主產國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即將全部實現葡萄酒進口“零關稅”,同時葡萄酒主產國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促銷推廣力度,客觀上擠占了國內葡萄酒消費市場,導致國產葡萄酒在與進口葡萄酒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除了葡萄酒生產企業稅負過重,還存在門檻高,審批程序繁瑣:要想進入葡萄酒生產環節,先要滿足工信部的行業準入條件,然后才能取得食藥總局頒發的葡萄酒企業生產許可證。準入門檻還硬性規定了一些不必要的建設內容,增加企業投資成本;國產葡萄園的土地多為集體所有,企業采取租賃居多,這和國外自有土地也大有不同。
關于葡萄酒生產
另一方面,我國葡萄酒裝備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例如,缺乏高精尖裝備產品,自主發展能力薄弱,關鍵技術依賴國外,成本高、效益差等。
具體說來,我國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葡萄種植、采收機械、高端篩選、破碎、壓榨機械等方面都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模仿、引進技術是裝備技術來源的主要途徑,缺乏二次開發能力。另外,國內專業生產葡萄酒裝備的企業并不多,運營成本高、競爭力不強都是實際問題。近年來,葡萄酒行業進入戰略調整期,酒企正在減少投資,葡萄酒技術裝備行業受影響很大,技術、經營、人才、資金、管理等方面也臨瓶頸,短期內難以全面消除。
小編結語:
我國葡萄酒受進口產品的壓制十分明顯,在整體經濟發展上行壓力增強的時期,相關企業既需要明確外部環境以及產業現狀,更需要對自身的發展做出規劃,盲目自信或盲目悲觀都不可取。對于葡萄酒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絆腳石”,需要從多個方面下手。
伴隨食品工業的發展,國家對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的重視,葡萄酒行業有望迎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論是從體制上,還是政策、資金上,行業需要共同努力去創造新的更優質的發展環境。從企業方面來說,如何進一步研發葡萄酒釀造設備,改善葡萄酒釀造工藝,創建強而有力的產品品牌,提供更優質多樣的產品,依然是當前及以后發展中的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