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茅臺幾十年的醬香品牌培育與市場培養,使消費者對醬香白酒這一主流香型的認知不斷強化。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醬香型白酒的沙盤做大,戰略的側重一方面要鞏固與強化現有的市場譬如飛天茅臺、生肖茅臺、青花郎酒等高端醬酒的市場占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持續加大腰部中檔醬香白酒的開發與推進,著力中檔醬香消費群體的培養。這個命題的出路無非只有一個就是改變。從市場實戰而言,短期內改變占比一半以上的龐大的濃香白酒消費群體飲用習慣并不是那樣簡單。2014年10月13日,貴州茅臺與深圳市國貿源酒業有限公司以及中石化易捷有限公司在成立了貴州賴茅酒業有限公司開始對賴茅品牌進行運營。以茅臺的酒體標準與國貿源的格局加之中石化的渠道,可謂強強聯合的典范,而事實上2015年到2016年兩年來賴茅整體表現泛泛,期間或有更多因素影響到業績的展現,兩年來的經營數據結果反饋:中檔醬香白酒的市場并未體現原有的樂觀。但是從行業另外一個案例金沙醬酒來看,中檔醬香的市場并非鐵板一塊。以“大眾民酒”祭旗的金沙醬酒憑借靈活的戰術,硬是在中檔醬香白酒中殺出一條出路。由高端醬香的引領去延伸中檔醬香的長尾,做大醬香白酒沙盤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更是一個偉大的行業革命。所以,筆者認為:
1、產品配套戰略才是醬香型白酒整體戰略的基礎。從一成不變的茅臺形象,到風格突變的郎酒醬香;從孤軍突起的永福醬酒到厚重沉穩的習酒窖藏;從當年躍躍欲試的湖南武陵到后起之秀金沙醬酒。產品是品牌的載體,醬酒也不例外。到今天看來,做大的品牌與沒落的品牌,并非是其產品組合戰略出了問題,而是配套體系的環節出了偏差。如果說醬香的外行永福醬酒與專業的醬酒習酒之間有根本的專業區別,那么勢力均敵的武陵與金沙卻是無法用專業來解讀,以IT行業的聯想控股對應同樣外行的湖北宜化,之間差異與懸殊便顯而易見。所以縱觀上述幾個醬酒品牌,并非只是產品組合的問題,產品都是經過專業策劃公司意見之后的產物,后續的系統化運作卻是形成今天格局的根本原因。如果說產品戰略是一個品牌戰略的前提基礎,那么相對應的配套營銷、服務戰略體系才是產品戰略實現的根本保障。以流通渠道為例,一瓶成品酒從原料采購到加工、儲存、出庫歷經物流運輸分送到地方,再經過地方平臺商到經銷商到零售終端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管道,也正是由管道的信息來確認商品的流向與流量。在這個整體管道上根據需要會設置相關環節,在這些環節中,哪些是基礎環節、哪些是關鍵環節、哪些是戰略環節?企業要根據自身戰略目標設置相關壓強,根據壓力評估各環節平均值與極限值,并根據具體參數做出相應的配套規劃。只有如此,才能確保產品戰略的有效實施。
2、產地概念是醬香白酒核心競爭力所在。白酒的生產對自然環境有特定要求,尤其是中高檔白酒的制曲、糖化發酵、陳化老熟等環節對產地的氣候、土壤和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環境有較高的要求,醬香白酒更是如此,對自然產區的要求與其他香型相比更加苛刻。目前來看,中國醬酒已經形成了五大產區:茅臺鎮產區、赤水河產區、貴州產區、四川產區和其他產區。作為現有的醬酒企業應該抱團出擊,打造牢固的產區概念,讓醬酒變成稀有,讓產地變成無形資產。一方面可以從直觀上將醬香白酒與其他白酒進行有效切割;其次是有效阻止其他香型企業片面宣傳稀釋醬香白酒的產地訴求;第三方面可以吸引外資注入,助推醬酒產業的升級。
目前貴州省政府提出了“要充分發揮赤水河流域白酒原產地和主產區資源優勢,大力實施基地品牌化、企業品牌化、產品品牌化”戰略,著力打造全國最大的醬香白酒生產示范基地,形成以赤水河流域白酒產業帶為核心的白酒產業集群,加快建設仁懷市名優白酒產業示范基地和全國醬香型白酒釀造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鞏固提升全國優質醬香酒主產區地位的戰略部署。
針對貴州省政府的指導意見,貴州茅臺及時推出“茅臺紅色之旅”等品牌體驗活動,金沙醬酒的貴州紅色旅游、四川郎酒的也都推出了二郎鎮酒廠之旅的企業行為來配合官方互動或自行與消費者互動,這種品牌體驗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有效地強化了消費者對醬酒產地概念的認知,是作為品牌體驗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模式。然而,行業也應該看到,這些領袖品牌的活動從某種角度上也定義了白酒產地游的固化模式,從不斷提升的消費者差異化的心理需求與精神需求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從孔府家的文化酒概念、到劍南春的年份酒普及、從國窖1573的高端酒時代、再到舍得酒的生態酒理念等濃香型白酒虎頭蛇尾的鬧劇足以給醬香白酒有現實的借鑒。如何在現階段豐富與完善醬香型白酒的原產地旅游體驗是眼下醬酒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現實課題。
3、產品工藝標準是醬香白酒的獨有賣點。在白酒市場供大于求的形式下,話語權掌握在消費者手中。隨著消費者對白酒的了解越來越深,他們的消費習慣、消費理念也在不斷變化中得到了升級;诮】、綠色的消費理念,更多的消費者關注的重點也在不斷變化。消費者認為,醬香型白酒只能是采用傳統工藝、且必須以糧食為原料才能釀造的酒類,在品牌眾多、假酒時有出現的今天,醬香型白酒的工藝和品質特點使人對其更有信賴感。
“茅臺醬香白酒的生產工藝是中國白酒工藝的活化石。”前茅臺董事長季克良如是說。在一年時間里,將糧食中的淀粉不斷發酵,經過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機物,這是茅臺醬香酒與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茅臺鎮正宗醬香型白酒都秉承三高三長工藝,經歷端午制曲、重陽下沙,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加曲發酵,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等工藝。新酒需裝入陶土酒壇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再存放3年后,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乃至幾十種基酒,按不同比例勾兌出特定口味、口感和香氣的酒。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即添加少量用特殊工藝生產的調味酒。勾兌、調味完成后,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一瓶地道的茅臺醬香白酒生產至少5年。
2012年茅臺聯合貴州省相關部門制定了《醬香白酒國家標準》,已經國家標準委正式發布,并將于12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將醬香白酒的從原來的企業標準、地方標準、擴展上升到國家標準;對促進醬香白酒的發展生產產生三大意義:一是在全國范圍內對醬香型白酒的技術普及、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起到統一規范和積極推動作用;二是醬香國標較其他香型標準增加了“紫外吸收光度值”這一要求,對醬香型工藝及產生的香味成分特殊做了很好的的注解和要求,兼顧了不同區域、不同企業醬酒產品的特色性;三是將為推動白酒國際化進程奠定基礎。
4、產能可以作為醬香型白酒的又一背書。中國酒類行業白酒板塊“十三五”規劃產量為1580萬千升,比2015年1312.8萬千升增長20.35%,年均復合增長3.77%;銷售收入達到7800億元,比2015年5558.86億元增長40.32%,年均復合增長7.01%;利稅1800億元,比2015年1279.71億元增長40.66%,年均復合增長7.06%。
《貴州省推動白酒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到2020年,全省白酒產量達到80萬千升,完成工業總產值1200億元,力爭貴州白酒在全國的銷量占比達到8%。
貴州茅臺2016年度全國經銷商聯誼會期間公開的數據:貴州茅臺集團2016年1月至11月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加20.6%和9.6%。2016年全年可望實現銷售收入502億元,同比增長19.5%;利潤243億元,同比增長6.9%;上繳稅金188億元,同比增長23.2%;資產總額1350億元,同比增長23.5%。營業收入、利潤總額、資產總額、出口創匯分別占全國白酒行業的7%、31%、21%、74%。
2020年,貴州茅臺集團的白酒產量將達到12萬噸,龍頭產品茅臺酒的產量達5萬噸,整體收入達到千億元級,綜合效益穩居行業第一。其中酒業收入占65-70%,非酒類業務收入占30-35%,“十三五”是茅臺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千億目標的重要戰略階段。貴州茅臺于2016年12月22日發布《2016年度主要經營數據及2017年度生產銷售計劃的公告》顯示,茅臺2016年度營業總收入 398.6億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長19.16%;營業利潤收入241.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長8.83%;利潤總額達238.5億元,同比增長8.4%。
人們有時候可能記不清一個人的大號,但絕對能記起一個人的外號!這就是一個人的獨有特征,醬酒亦然。產品、產地、工藝、產能是醬香白酒區別于其他香型的特殊之處,歷史悠久的醬酒品牌、特有的產地釀造環境、復雜的醬酒古法釀造工藝、稀缺的產能資源都是造成醬香白酒獨有的核心元素與品牌特色。金沙酒業原董事長董兵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評價醬香型白酒獨到的點評:“5分鐘能生產出來的酒與5年才生產出來的酒消費者自有評判。”也正是這個屬性,注定了醬香型白酒的有所為有所不為,醬香白酒的宿命似乎就是一個稀缺的品類。
對于做大醬香型白酒而言,筆者坦言:相比于主流濃香刻意專營的“術”,傳統醬香似乎更應悟出自己經營的“道。”
原初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市場暴利盈利模式在互聯網新媒體爆發的時代被嚴重割裂。“建網絡、抓陳列、搞品鑒”的傳統三部曲似乎也正面臨審美疲勞。醬香型白酒的沙盤擴容行動計劃在新一輪的消費升級中面臨破局,頂層設計的可操作性考量決策者的智慧。
中國白酒是具有市場與文化雙價值的商品!醬香文化的普及與教育,不僅事關企業經營,而是事關歷史傳承。醬酒文化的梳理、整合、優化、傳播需要一個公信力的聲音,更需要一個靈活多變的表達形式。新一輪的醬香白酒提速所帶來的影響注定要載入中國白酒史冊,醬酒生產企業不僅要用厚重的醬香文化感染影響當下消費者,而且還要做到用實際的表現經得起歲月的歷練與歷史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