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國產葡萄酒坊間彌漫著抑郁的氛圍,數據顯示2017國產葡萄酒再次受到重創,跌至100.1萬千升,創紀錄的“五連跌”委實讓人有些惶恐。再看看進口葡萄酒的表現,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量價一直在漲,達到歷史新高73.27萬千升。國產、進口葡萄酒的“不平衡”局面,讓很多人無意間會詬病進口葡萄酒蠶食了國產葡萄酒的份額,于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吶喊此起彼伏。
進口葡萄酒的國際貿易似乎動了并觸痛了國產葡萄酒的“奶酪”,而從需求的角度看,情況并非如此。
葡萄酒極具地域風格,不同風土釀造的葡萄酒風格不盡相同。大航海時代開啟的葡萄酒國際貿易,不僅解決了葡萄酒需求滿足的問題,更是在地緣政治大格局中助推了新舊世界的融合。但新、舊世界葡萄酒風格迥異,新、舊世界不同國家之間的葡萄酒獨特的魅力,都讓這個世界上的葡萄酒需求趨于多元化。
全球葡萄酒主要產酒國如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釀酒總量的一半是出口,波爾多的興起背后我們能看到大英帝國龐大需求的這只“手”在推波助瀾,嚴格說是國際貿易促進了這些釀酒大國的風光無限,但我們也注意到,在巴黎的街頭也能看到意大利、西班牙等各國的酒,其中包括被國人擁躉的奔富,在歐洲也很暢銷等。如美國這個葡萄酒新世界國家,年產葡萄酒210萬千升左右,但年需求葡萄酒卻達330萬千升之巨,沒有國際貿易,這個需求是很難滿足的。
這就是不同風格葡萄酒滿足不同需求的基本邏輯,葡萄酒國際貿易讓全世界酒民獲益匪淺,同樣,也包括我們中國。所以當下進口葡萄酒的方興未艾,酒業同仁大可不必緊張,進口酒幫你培養起葡萄酒愛好者,一旦他們成熟后,需求的多樣性一定會惠及國產葡萄酒。
從消費的角度看,其實相得益彰。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我們回顧葡萄酒的發展歷程,一直是緩慢的漸進式發展。這是我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所決定的,葡萄酒一直依附于主流酒種——白酒的發展而發展。幾年前的“八項規定”禁令后,受挫的不是整體白酒——高端一部分受影響——而是國產葡萄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明葡萄酒的普及層度只局限高端政商務群體,屬于小眾產品,消費場景只局限商務應酬類的即時飲用場所,家庭飲用頻次和量都非常低。這樣的依附型酒種,國產和進口境況大同小異,進口酒因風格獨特、文化背景迥異、推廣傳播手段新穎等等,再加之起點低(本世紀初也就五萬千升左右的年進口量),所以一直能有所增長也是很正常的。這里,我們看到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學習的地方,進口葡萄酒的國際貿易,催生了我國消費者內生性到替代性的葡萄酒需求。
這主要得益于消費升級,廣大消費者的消費結構開始從生存型消費向享受、發展性轉變,從而導致消費結構的變化。一是很多并不飲酒的消費者開始嘗試葡萄酒,二是很多酒民開始轉向飲用葡萄酒,三是部分葡萄酒愛好者開始轉向飲用進口葡萄酒。在這個過程中,獲取消費者的法寶只能是品質,進口葡萄酒的先天優勢獲得機遇,但國產葡萄酒的進步也就此拉開序幕。
葡萄酒國際貿易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物美價廉和風格獨特,也就是所謂的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也是國產葡萄酒未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