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推動經濟結構優化、發展方式轉變,應對新危機,適應新常態。而“十三五”之際,我國國內國際形勢又發生了很大變化,聚焦金融、經濟領域,“十三五”規劃作出了諸多創新、前瞻的戰略部署,作為中共中央發出的最高政策指令,對中國釀酒行業的下一個五年發展,酒業復蘇的快與慢,市場繁榮的成與敗,“十三五”規劃指導意義不言而喻。
新常態帶來行業新方向
“十三五“規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對具體產業,要求實現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發展,邁向中高端發展水平,實現傳統與新興技術的結合。
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現狀最權威對概括,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全球化促使中國企業、中國品牌不得不面對競爭環境復雜的國際市場,中國經濟由粗放型規模發展向創新型精尖發展轉型,國家全面號召“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等問題日益突出,亟需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以解決。
酒業恰是傳統產業的代表,經過十年飛速發展,酒業當下依然產能過剩,部分產品動銷乏力。白酒產業還處在工業化階段,離信息化依然遙遠,酒企需要科技釀酒,需要科學管理,需要全方位、大視野的科學布局,需要全面重視生產各個環節,緊跟時代前沿,以科技進步追求產品提升,提高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這是未來必經階段。
“十三五”,酒類立法有望落地
“十三五”規劃提到,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依法設定權力、行使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推行綜合執法,實現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法調控和治理經濟?梢哉f,這也是實現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目標的重點任務。
中國至今沒有一部專門的《酒法》,導致酒類市場一直處于相對混亂的狀態。建立市場經濟的法制體系,規范行業的市場秩序,對酒行業而言,消除頑疾、凈化市場或將運用“法制立法”舉措,推動行業邁入更加健康、有序的體系之列之內。
隨著法治政府的基本建立、股票債券交易制度改革、國企改革,酒水行業也將從頭到尾被逐漸法治化和制度化。例如中國白酒生產準入標準體系、中國白酒安全標準體系、中國白酒技術標準體系、中國白酒消費標準體系、中國白酒文化標準體系、中國白酒產品追溯標準體系、中國白酒飲用方式標準體系等,要通過制修訂和發布實施國家標準和團體標準,明確中國白酒的概念、分類、年份、技術規范、感官特點、產品特色,為中國白酒國際化奠定基礎。
傳承培育正確酒文化
“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
“酒”是物化了的精神物質,其生產是傳承了千百年的傳統工藝,其使用是融入著民族血脈的傳統文化。從古至今,從尋常百姓歡聚宴飲到國之大事祭祀國禮,“酒”都承擔著正面積極且必不可少的角色。
優秀文化值得傳承和肯定,中國“酒”文化恰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發掘傳承;文化遺產需要保護,眾多釀酒作坊恰是“千年老窖萬年槽”,具有極大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傳統工藝需要振興,釀酒是個手藝活,從學院派的科技釀酒,到民間手藝的代代相傳,酒類教育和人才培育,需要常態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