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的健康發展,需要輿論監督,但輿論監督也需要理性的邊界,而不是肆意成為某些社會問題和社會情緒的發泄出口。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茅臺正在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尋求戰略轉型。生肖紀念酒、茅臺老酒、年份酒等高附加值產品或將成為茅臺新一輪戰略發力點,通過釋放其稀缺價值,承接超高端消費需求和部分收藏投資需求,而飛天茅臺則立足消費市場,定位于不斷擴大的中產階層群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節奏或許都將以“穩”字為先。
對茅臺而言,這是一種兼顧多方利益平衡的現實選擇,也是扭轉自身不斷陷入兩難境地的自救途徑。究其背后原因,多少顯出幾分無奈。
客觀來看,盡管頭頂著“國酒”的光環,但一直以來,在社會輿論的苛刻審視下,茅臺走出的每一步實則都小心翼翼。即便如此,這一路也并不平坦。
輿論二次圍攻茅臺苗頭已現?
1月27日,網絡上流傳著一封自稱是貴州仁懷地區的農民寫給茅臺公司高層的公開信,信中質疑茅臺收購高粱7年不漲價,并稱“糧農種10畝高粱掙不到1瓶茅臺錢”。一石激起千層浪,“茅臺暴利說”再度甚囂塵上。
隨后,茅臺方面公布了近年來各類高粱收購價格對比的一則數據。數據顯示,茅臺收購有機高粱的價格數年來一直遠高于市場平均價,而2018年茅臺對有機高粱收購價每公斤還上漲1元。盡管從事實層面,茅臺并無過錯,然而最終茅臺還是“躺槍”,不得不承受輿論有關“暴利”的譴責。
長期關注茅臺的著名投資人董寶珍認為,當前由于茅臺酒價和股價的雙重猛漲吸引了全社會的眼球,茅臺有可能會受到輿論的二次圍攻,且苗頭已經初現端倪。
上一次茅臺受到輿論圍攻是在2013年前后。當時董寶珍曾做過統計,一周之內,關于茅臺的負面報道多達3000多篇,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圍攻茅臺的風氣。甚至有觀點表示茅臺酒的價格就是腐敗指數,而茅臺酒就是腐敗酒。
對一家企業而言,遭受到像這樣全國范圍內的輿論圍攻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茅臺也在輿論和政策的雙重打擊下陷入發展低谷,成為腐敗的“替罪羊”。好在茅臺及時做出調整,從“官酒”轉型為“民酒”,并以內在價值作為支撐,率先走出低谷,重新迎來發展契機。
在董寶珍看來,5年前輿論對茅臺的圍攻包含三個步驟:
● 一是茅臺酒價格大幅上漲突破合理區間,引發媒體關注,進而成為社會熱點;
● 二是在茅臺酒成為熱點后,輿論借機將社會上長期存在又無法公開表達的問題和矛盾轉嫁到茅臺身上;
● 三是輿論以訛傳訛,使得有關茅臺的信息逐漸失真,進而影響到經銷商和投資人的心理及預期,導致茅臺酒價和股價大幅波動,隨之產生的輿論進一步影響到茅臺實質經營。
當前,伴隨著茅臺酒價再次觸及2000元,茅臺股價也沖破700元,酒價和股價的雙重猛漲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新聞熱點,這使得針對茅臺的輿論圍攻有再一次出現的苗頭。比如上述那封質疑茅臺高粱收購價的公開信,便是通過把社會問題嫁接到茅臺身上產生新聞價值,進而方便傳播。
“下一步還有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董寶珍表示,茅臺被輿論圍攻的最基礎原因是茅臺酒價格的暴漲,導致社會過度關注茅臺,因此,避免被輿論圍攻的最基礎方法是讓超越正常的茅臺酒價格回歸正常,平抑酒價、穩定股價,避免茅臺酒價和股價成為全中國關注的熱點。
茅臺管理層顯然也意識到了穩價對于當前茅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