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成本價的高端純糧酒、7天速成的“二十年洞藏”、還有所謂的“特供酒”;從“陳靜替父賣酒”到“散酒灌裝的洞藏酒”,一波又一波的“三無網紅酒”洶涌而來。
在“熱鬧圍觀”的背后,又折射出更深層次的思考:在酒行業,所謂的低成本、高品質的“網紅酒”,是否真的如此好?“物美價廉”的大便宜,真的好占嗎?這些網紅酒的違法違規行為,為何屢禁不止?
作為被黑心商家“割韭菜”的消費者、老實本分的中小酒企、所在地的白酒產區品牌,到底誰更受傷?從另一面看,大產區內的中小企業如何擺脫這樣的“套路”,又該怎樣謀求真正的出路?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三無網紅酒”屢禁不止?背后原因……
事實上,針對網紅酒、長毛酒、洞藏酒等這類亂象,各地尤其是知名白酒產區的酒協等組織都曾經進行過整治,2017年、2018年都能看到不少官方文件的出臺。
酒說(微信號jiushuo99)在調查中發現,茅臺鎮的不少小酒企有類似的“網紅酒”在售賣。那么,長毛酒、網紅酒等亂象為什么屢禁不止?甚至鬧出最近這類社會化事件。事實上,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從這些企業來說,“三無網紅酒”的違法成本低,暴利空間巨大,不惜鋌而走險。這一方面體現在其網紅產品比正規釀造的產品成本要低很多(尤其是打醬酒旗號的),另一方面即使被查處、被罰款,但對于他們來說牟利要比被罰沒的要多得多;
其次,從監管方來說,由于釀酒的技術門檻,往往法律很難有適配的具體標準,而只能從生產銷售資質、違法傳播等方面入手,致使對那些善于打擦邊球的企業難以監管到位;
再者,從消費者來說,由于這些“網紅酒”的價格低廉,相比于其它高端白酒來說,在價格上更具誘惑性;再加上廣告宣傳中的各種天花亂墜,消費者很容易為了貪圖便宜,而選擇輕信購買。
2、贏家?輸家?
謀私利的“極少數”和受傷的“大多數”
調查中發現,“網紅酒”出現的重災區,也往往是白酒的大產區,包括茅臺鎮、瀘州市、宜賓名優白酒產區等。然而,“博出位”、“冒惡名”的極少數不規矩者,卻往往給產區品牌和大多數的“老實酒企”帶來巨大傷害。
最值得警惕的是,一旦“被割韭菜”的消費者開始對產區品牌,出現錯誤性的認知、甚至“都這么說”的時候,或許從廠家到消費者,從白酒產區到名優白酒企業,當然還有這些大產區下的中小企業,可能大家都是最后輸家。
對此,貴州茅臺鎮老生常談酒業總經理蘇勇有著深刻理解。像大多數茅臺鎮的企業一樣,這幾年“變得太快”的行業對老蘇充滿了誘惑和挑戰。
他表示:前幾天和從事電商賣酒的同行們聊天,對方普遍反映與2017年相比,2018年的銷量下滑往往在20%~40%之間。
隨著消費信息的對稱化和品牌意識的加強,消費者變得精明起來,不注重質量,只注重銷量,也將會被行業淘汰,甚至有朋友預測2019仁懷茅臺從事電行業酒類銷售公司將出現關門潮!
大家都知道培養一個新品牌有多難,成本有多高,那么那些沒品牌的中小型酒企怎么活?可能前幾年靠原酒輸出還能掙點錢,但現在都在提倡“自建產能窖池”,賣原酒也只能變成“地下”的工作了,除了謀求轉型還能怎么辦?
于是我們看到了“網紅酒”這種“歪路”、甚至邪路(違法),但是放在商業生存的殘酷法則下,這種玩法背后多少有一些無路可走的無奈與不甘。
但是,另一面我們也看到一些新現象和積極信號的出現。
以貴州企業來看,由于醬酒的火熱,越來越多外埠大企業選擇收購茅臺鎮甚至仁懷市的優質企業,比如勁酒、洋河等都已經涉足;還有一些中小企業通過保障品質、打造品牌、構建圈層,做出了“小而美”的經營模式,酣客公社便是其中較為成功的一個。
蘇勇認為,白酒行業正在回歸到“好酒自然會說話”的狀態。特別是在醬香酒領域,工藝的特殊性與時間成本的不可替代性,品質營銷顯得更加關鍵。
小編了解到,以老生常談酒業為例,這幾年效益其實是穩中有升的,推出三個主打系列:蘇氏家酒、八一軍旗紅和書石酒,每一個系列背后都有明確的細分目標人群,再結合一些客情團購關系與過硬的品質,消費人群也在有效擴大。
現在,大產區下這樣“小而美”的企業案例越來越多很多,許多做真酒的“老蘇們”通過人脈等圈層滲透維護著自己的口碑,更維護著產區的招牌;蛟S在不久的將來,茅臺鎮、杏花村等都可以成為叫得響、值得信任的產區品牌。
3、“網紅酒”背后的冷思考
事實上,除了在生產和供應鏈環節,廠家和商家的各種唯利是圖導致了“網紅酒”的屢禁不止外。回顧近幾年“網紅酒”案件的發生,我們可以發現廠家賣酒的套路是“煞費苦心”、違法手段層出不窮:
這些“網紅酒”的制造與販賣形成了一整套的產業鏈,廠商散布的平臺也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實體店、電視購物、網絡電商再到社交平臺,很多人都直呼,“這些“網紅酒”居然比踏實做酒的企業,日子更滋潤”!
當前,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華麗噱頭的賣酒信息。何為真,何為假?這在消費者的眼中是很難真正去分辨真偽的。然而,正是因為這種不對稱的信息認知,才給了這些制假售假的不法商販以可乘之機。
與此同時,在信息平臺的多元化下,人們更安逸于碎片化閱讀,抖音、快手的娛樂價值、今日頭條的資訊價值、大V公眾號的輿論引導價值,開始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簽特征,然而這些重要的信息高地往往被錯誤利用。
不法廠家、商家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些平臺的巨大流量性,利用受眾的獵奇心理,輪番上演一出出“鬧劇”。
于是這些平臺充斥著各種打著名酒擦邊球的“純糧老酒”,或憑著做舊的包裝、或演著誘人的故事,或借夸張的促銷手段,利用監管的漏洞,挑戰行業底線。
作為消費者,這些夸張的廣告、虛假的故事、捏造的情懷蒙蔽了他們的雙眼,他們無法洞察真相,也很難做出判斷。
在此,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任何行業都需要規范,消費者有權知道真相。更重要的是,整個白酒行業的大環境在不斷的凈化和提升中,深處其中的每一位,都必須要以切實行動來維護行業;對于那些仍抱有僥幸心理的廠商們,他們頭上懸著的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即使能得“一時利”,也終究逃脫不了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