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年的教育和實踐,不少企業已經意識到做品牌的最佳途徑是開創一個新品類,并做這個品類的老大。
然而,多數企業忽略的一點是,成功開發一個新品類需要創意,需要法則,更是需要持續的投入和堅持。
尤其,在創意層面,能否開創一個真正的新品類,是考驗企業組織智商的關鍵環節。因為,多數企業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偽品類”的陷阱,在錯誤的品類推廣上越走越遠,直到讓企業元氣大傷或半路夭折。
何為“偽品類”?
偽品類,通俗地講,就是偽裝成一個有望成功的品類名,是通過時間和市場檢驗后才能知道根本無法進入顧客心智中的品類。
情緒飲料、運動型啤酒、電熱皮鞋、音樂服飾、衛星手機……
這些稀奇古怪的品類名,都是通過時間和市場檢驗后得知的無法進入顧客心智中的偽品類。
如果一家企業開創了類似這樣的品類,并企業家一意孤行、不遺余力地繼續推廣這個品類,是這家企業最大的不幸。因為,這正如一架飛機在錯誤的航道上飛行,飛得越遠越危險,最后的結局很有可能是燃油耗盡,機毀人亡。
偽品類,常常更誘人
好人心善,壞人嘴善。偽品類也如此。多數企業陷入“偽品類”陷阱的原因是,它聽上去,太誘人了,太有賣點了。甚至有些專業人士都難以辨認其真偽。
4年前,有一位企業家帶著一款內衣來找我做品牌規劃,我拒絕了他。因為,他想做的這個品類,就是典型的偽品類,如果不讓我對其進行重新定義,我根本無法給他提供一個優質的品牌戰略規劃。
他的內衣品類叫“無菌內衣”。
乍一聽,它很像一個不錯的品類名,給消費者帶去的價值也很明顯。這就是偽品類的一大特征。
然而,當時問企業家為什么叫“無菌內衣”時,他的回答卻讓我大跌眼鏡。他說,這個內衣是在具有藥品生產標準的車間里生產的,所以內衣打開包裝后無需水洗,可直接穿在身上。
這就是他對“無菌內衣”的定義。我繼續問:“那穿在身上,能保證幾天的無菌狀態?”他說:“穿在身上它就有菌了,因為人體本身是有細菌的嘛……”
聽到這里,我明確告訴他:“您的這個品類名需要調整,這個品類是做不起來的,你現在所訴求的‘無菌’的概念是依靠高衛生標準的生產車間,而不是布料本身的抗菌性能,所以難以贏得顧客認可”。當時,企業家假裝聽我講話很認真,但事后再也沒有找過我。
時間已經過去了4年之久,我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這位企業家的“無菌內衣”不但沒能做起來,而且活活地拖垮了這家企業,現在的他到處找錢,找項目,試圖轉型做點別的,整個企業在破產倒閉的邊緣上奄奄一息。
這就是偽品類的危害!
真偽就在一字之差
如何識別偽品類呢?這個問題的難度不亞于“如何識別壞人”。因為,在市場上,多數偽品類都是偽裝成一個美好的東西,其真偽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
曾經我的團隊給一家做酒的企業提供品牌戰略咨詢。這家企業做的是露酒,也就是把一些珍貴的藥材泡在普通白酒里,讓酒變成具有一定保健價值的功能酒。
這家企業在酒里加了什么?非常昂貴,是冬蟲夏草。在每500毫升的白酒里泡10根冬蟲夏草。而且,酒基也毫不遜色,是給五糧液提供原漿酒的廠家直供的。
那么,這么一個好酒到底給它提煉什么樣的品類名呢?當初,這是我們團隊遇到的最大困難。
北京一家酒廠也做類似的酒,只不過他們是在醬香型白酒里添加冬蟲夏草。而且,品類名直接叫“冬蟲夏草酒”。
我們分析到,這個名字雖然很直接,但是它最大問題是品類名和品牌名是一個,廠家把“冬蟲夏草酒”既當作品類名,也當作品牌名來使用。我們可不能這么干。
當時,我的團隊一位成員想出了一個很好的名字叫“蟲草原香酒”。大家也覺得這個名字很好,就暫定這個名字,散會了。然而,第二天我就把這個名字改了一個字,變成“蟲草濃香酒”。
很多同事不理解,“原香”這個概念很好,為什么要改成“濃香”呢?
我給團隊的答復是:這是我通過一夜認真思考的結果,雖然在表面上看,就改動了一個字,但這恰恰是“真偽”之別。
一個新品類的成功,要取決于是否牢牢鎖定一個老品類。如果鎖定得好,你的新品類一出去就可以贏得半壁江山,就像高端低溫奶鎖定高端常溫奶、包裝雞蛋鎖定散雞蛋。否則,推廣起來就會很麻煩。
我們看“蟲草原香酒”鎖定的品類夠清晰嗎?大家答不出來。那么改成“蟲草濃香酒”是不是變得很清晰了,大家頻頻點頭。因為,很顯然,“蟲草濃香酒”鎖定的就是“蟲草醬香酒”,一出去,就可以得到半壁江山。再說,這家企業上游廠家提供的原漿酒就是濃香型的,所以也符合原料酒的特征。
假如當初我們沒有改這一個字,按照“蟲草原香酒”出去,那就是偽品類,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到企業發展。這才是“一字值千金”的真正含義。
如何識破偽品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沒錯,但對企業而言,不可取。因為,我們把任何一個新品類的真偽都要通過漫長的實踐來檢驗的話,企業付出的代價可太大了,極有可能發生的悲劇是:當你還沒能檢驗完畢,企業就先倒下了。因為,資源有限,時間有限,企業耗不起。所以,慧眼識破“偽品類”顯得至關重要。
那么,到底怎么能夠在第一時間鑒別新品類的真偽?我給大家以下四項基本原則,僅供參考。
第一、解決一個顧客真實的需求
衛星手機,解決了顧客什么需求?有多少顧客真的需要一個在任何地方都有信號的、價格高達10萬元的手機呢?
顯然是不需要的。這就是摩托羅拉“衛星手機”耗資40億美元后以失敗告終的原因。他們解決了一個市場上根本不存在的需求。
所以,我們的企業要開發一個新品類的時候,一定要反復提問“我們是否解決了一個市場上真實存在的問題?”
如果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模糊的,你所開發的新品類,很有可能是偽品類。
第二、鎖定一個明確的競爭對手
新品類,其實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特征:要么與老品類平起平坐,要么廣泛替代老品類。
因此,當你開發一個新品類的時候,必須要問自己“我們是否明確地打擊一個老品類?”
德清源包裝雞蛋打的是市場上的散雞蛋,伊利的有機奶打的是普通高端奶,平板電腦打的是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打的是鍵盤手機,等等都是新品類打老品類的經典案例。
如果,一個新品類沒有鎖定對手,或者鎖定不明確,很有可能是偽品類。
第三、順應顧客心智的常規邏輯
在中外營銷史上,凡是試圖改變顧客心智的行為,最后的結果都是徒勞無功的。改變一個人相對容易,但改變一群人非常難。
所以,新品類不能試圖改變顧客的心智,不能硬要把自己的想法和邏輯強加給顧客。
百事可樂曾經開發“藍色的可樂”,失敗了。因為,顧客覺得:可樂應該是棕色的,洗發水才是藍色的。
青島啤酒曾經開發“運動型啤酒”,也失敗了。因為,顧客覺得,啤酒不是汽車,沒有“商務型”和“運動型”之別。
所以,當你開發一個新品類后,一定要問問“我們的這個品類名,是否順應顧客的常規邏輯?”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極有可能是偽品類。
第四、符合市場未來發展的趨勢
李總理曾經說過:一個人再優秀,干不過團隊;一個團隊再優秀,干不過系統;一個系統再優秀,干不過趨勢。
鑒別一個新品類的真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它是否代表著未來”。
“電熱皮鞋”、“音樂服飾”,可以成為新品類,但它會代表未來嗎?顧客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搖頭。因為,技術上可以做到的東西,未必能代表未來。
因此,提煉一個新品類的概念,研究趨勢很重要。它要是符合市場發展的趨勢,就算現在賣得不好,未來也許會很好。反之,就算現在賣得還可以,未來肯定不行。
市場永遠是魚龍混雜的“上海灘”,我們看到的所有產品有的是真品類,有的卻是偽品類,就像我們常常遇到的人一樣,有的是好人,有的是壞人。
人心可以用時間來檢驗,但產品卻不可以,因為對企業發展而言,我們根本沒有能力用時間來試錯。所以,做品牌,要小心“偽品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