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臺集團發布2017年首張違約經銷商處罰文件,公開處罰分布不同區域的8家經銷商。此番行事可謂是十分嚴苛,本次被開罰單的經銷商被處罰的原因主要涉及到終端陳列方面不規范、店內銷售材料不齊全、基礎管理不達標。事件一經行業媒體擴散,瞬間在業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公開處罰經銷商且數量多達8家尚屬酒業首次。
茅臺此次的做法,各種聲音也是跌宕起伏,有人拍手叫好,有人批評質疑。原本國內酒業剛經歷了數年的寒冬期,時至今日還未正式脫離困境,廠商都在積極尋求抱團取暖。經銷商花錢拿下酒企的代理權,還頂著壓力賣產品,在行業量價齊跌的考驗中生存下來了。眼看著2017年國內酒業開始出現全線回暖的跡象,業內量價齊升的喜訊也是接踵而至,白酒復蘇的春天就要來了。作為深處白酒產業鏈底層的經銷商,突然之間遭受到如此嚴厲的處罰,多少有些意外,或是難以接受。倘若是一般的酒企,別說公開處罰經銷商,能夠在寒冬期共渡難關,眼下還愿意跟著酒企干,酒企感謝還來及。但茅臺不是一般的酒企,它是中國酒業的領頭羊,實至名歸的超級酒業集團,家喻戶曉的知名大品牌。成功的合作是讓雙方相互成長,讓雙方共同進步,才能長久不衰。茅臺此番處罰經銷商,有足夠的理由以儆效尤,鞭策經銷商做的更好,磨練更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才做好茅臺千億戰略工程的支撐。如若茅臺的經銷商做不到,即便不會被茅臺處罰或淘汰,也會在時代競爭中被淘汰。為什么這么說?
首先,從市場大環境來說,國內酒業經過四年寒冬期的洗禮,基本已經完成了從政務消費市場向大眾消費市場的過渡,也完成了半壟斷競爭向品牌競爭的過渡。就目前國內酒業格局來說,酒企正在走向兩個極端,強者越來越強,如茅臺、五糧液、洋河、古井貢等一線及次一線品牌;弱者越來越弱,如各區域內諸多酒企。未來無論是強者集團,還是弱者集團,在品牌主導的大眾化酒水消費中,競爭都是你死我活。茅臺作為酒業龍頭,在洗牌過程中基本完成了適應大眾理性消費市場的戰略部署和渠道部署,目標逐漸集中到綜合服務層面。茅臺,無論是產品品質,還是品牌影響,有著頂級的社會口碑。那么,未來品牌化競爭,影響消費者購買的不只是產品和品牌本身,終端的綜合服務水平也是重中之重。經銷商不是茅臺直營的渠道,他們不需要對茅臺品牌負責,但茅臺集團需要對茅臺品牌絕對負責,才能保證穩步前行。
其次,茅臺作為國內白酒領導品牌,產品可謂是全國追捧,走俏時更是一瓶難求。然而,在國內白酒消費者從老酒民向新酒民過渡期,核心是要拉攏年輕消費者。新酒民有文化有知識,有品牌講究,消費能力越高,主觀意識越突出。如果在購買過程中,他們遭遇了不公待遇或不好的服務,那么他們的態度是“老子,不買了,有錢哪都可以花”。茅臺給人以身份地位與榮譽感,其價格也高昂,但國內能夠彰顯身份地位的酒,不只有茅臺,還有很多其他品牌,甚至是更多國外品牌。要彰顯面子,有很多酒類品牌可選擇。如此茅臺自然需要匹配整套舒適的購買服務,才能讓消費者更加滿意,更加忠誠。
最后,品牌良好社會認知度的建立,要靠企業在各個方面的努力,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的。茅臺能有今天的行業和社會地位,也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沉淀,幾十年堅持不懈地努力維護,與時俱進的創新。但在自媒體時代,任何會影響到品牌聲譽,繼而影響銷售的小問題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這對企業品牌的長久發展會造成不利影響。茅臺集團是經營者,代理商是利益關聯者,消費者進店購買產品,終端服務沒做好。大眾并不會認為這是經銷商沒做好,他們只會認為是茅臺沒做好。再強大的企業,也經不起社會輿論壓力的質疑,尤其是樹大招風的品牌。一旦哪里出了小錯誤,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墻倒眾人推的結局。畢竟中央政策已經跟酒企劃分了清晰的界線,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保護傘已經弱化了,沒傘的孩子大家也只能全力奔跑。
因此,茅臺此舉是立足長遠發展深度布局的新變革,力求建立起能夠與茅臺品牌社會口碑形成對等的渠道終端服務體系,以迎合消費群體的內心需求,鞏固品牌終端統治力。此舉看似苛刻,但也能鞭策代理商向專業化提升,經銷商需要與茅臺共成長,共進退,而不是一味的透支酒企品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