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對很多貼牌商來說是迷茫、痛苦的一年,尤其是名酒廠家的貼牌商們。在上游廠家的“大單品”戰略下,他們逐漸淪為被邊緣化,甚至是被“清理”的對象,幾多辛酸,幾多苦楚。那傳統的買斷模式為什么玩不轉了?環境在變,市場在變,貼牌商又如何在新商業環境下尋找機會呢?
企業層面:貼牌、買斷的門檻將越來越高
一線品牌自不必說,其對買斷、貼牌的態度如今已經很明確:寧愿自己花力氣去推幾款主導品牌,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用粗放式的買斷、貼牌來換取短期利益。這也是一線品牌近年來頻頻“瘦身”的根本原因。對于這些企業來說,考慮得更多的是未來的發展。有業內人士指出,買斷、貼牌就是一把雙刃劍,在大多數的一線企業看來,它是弊大于利的。一線企業并不希望給予買斷、貼牌商太大的“話語權”,這讓他們很難控制。與其如此,還不如爭取更多的,能夠掌控的代理商。
而對于二、三線企業而言,盡管現階段需要通過產品規;瘉碇圃炱放朴绊懞托纬射N量業績,但近幾年來,因行業調整期以及互聯網沖擊等方面的影響,有效管理產品、穩定市場產品及價格體系也成了不容回避的問題,在此背景下,他們也紛紛對貼牌、買斷亮起了紅燈。
市場層面:同質化競爭越來越嚴重
“買斷、貼牌市場存在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同質化非常嚴重。”田卓鵬認為,這里的同質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產品層面,主要集中在包裝、設計、市場定位等方面,買斷、貼牌產品有太多的相似之處。“貼牌、買斷產品本身最大的特點就是借勢,借母品牌之勢,或是借其他旺銷產品之勢。”陜西某經營西鳳貼牌產品的張總表示,很多貼牌產品都瞄著市場上做得好的產品去做包裝和設計,“可能模仿、抄襲企業的主導品牌存在一定難度,企業一般也不會容許類似其主導產品的貼牌產品存在。但如果去模仿一些其他的貼牌產品,企業就不會有太多限制了。
買斷、貼牌同質化的第二個層面是渠道層面。“大多數貼牌產品并不像企業主導產品那樣走的是主流流通渠道,而是走的相對狹窄的關系團購渠道。”北京迪萬思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嚴霄程表示,買斷、貼牌商們開發產品的出發點是豐厚且快速兌現的利潤,因此,大多數的買斷、貼牌商不會花太多的精力在渠道培養上,他們普遍的操作手法是直接找一批有渠道資源的下游分銷商或者有團購資源的個人、企業來銷售產品,從而實現快速動銷。“實際上,在分銷渠道的產品動銷多是偽動銷。大多數的產品并沒有被消費者喝掉,而是在不同層級的分銷商之間移庫。相對而言,團購渠道是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實現銷售的,前幾年,團購渠道也是貼牌、買斷產品走量最大的渠道。但近幾年來政商務團購渠道受政策、環境影響,幾近崩盤,再加上有太多的同質化買斷、貼牌產品扎堆其中,搶奪有限資源,貼牌、買斷產品的市場是越發的難做了。”
消費層面:消費者選擇越來越聚焦
“買斷、貼牌商們最應該重視的是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變化。”成都尚善品牌管理公司創始人鐵犁認為,在十多年前的賣方市場,企業不用擔心產品會不會被市場消化掉的問題,這是貼牌、買斷產品能夠很好發展的原因。但隨著消費者消費觀念的變化,特別是互聯網環境助推下的產品、品牌等信息的透明化,使得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更加“精明”。一方面,消費者對貼牌、買斷產品的認可度越來越低。“只是貼了個牌子,不知道質量、品質能不能保證。”“貼牌產品大多華而不實,包裝精美漂亮,但酒質卻和企業主導產品存在差異。灌裝生產線都不一樣”……
我們不難發現,傳統的買斷、貼牌產品無論是在產品、市場還是模式等維度都陷入了瓶頸,而想要突破這樣的瓶頸,就必須進行創新與改革。對于傳統買斷、貼牌市場的未來發展,嚴霄程表示,“不可能再有‘金六福’的出現,因為當前的市場環境發生了本質的改變。‘貼牌’產品無論是對企業而言,還是對市場需求而言,其前路都將越來越窄。但也不能排除有部分貼牌產品能夠另辟蹊徑,找到一塊能夠適應自己生存的空間,只是幾率比較小罷了。”
OEM 大“變身”
那么,在行業進入調整期 3 年后的今天,買斷、貼牌商們又該如何在新商業環境下尋找機會呢?
之于產品,必須明確兩個定位
首先,對于買斷、貼牌產品而言,必須明確產品定位:買斷、貼牌產品只是企業主導產品的補充角色,絕不可能成為替代者;蛟S有人表示,曾經的金六福、瀏陽河似乎都有“功高蓋主”的苗頭。然而,現在來看,這些品牌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貼牌、買斷”產品的定位。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在新商業環境下,運作買斷、貼牌產品時,就應該在產品包裝、設計、市場定價、定位等方面突出與企業主導產品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想方設法地去模仿、抄襲主導產品,“干兒子”就應該清楚自己“干兒子”的身份,不要想著去搶“親兒子”的飯碗。因為, 沒有了企業主導產品的成功,買斷、貼牌產品就失去了吶喊的根基。
其次,對于買斷、貼牌商而言,必須明確自身定位。一是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貼牌產品來運作。如是借力企業品牌的名稱,還是注冊自己獨立的品牌?是跟全國性大品牌合作開發貼牌產品,還是找當地暢銷廠家合作開發地產貼牌產品?從當前形勢來看,地方經銷商與地方企業合作開發貼牌產品,成功的可能性相對大一些。至少,在合作方面,地方企業因為自身發展需要,給予貼牌、買斷商的支持、服務以及權力空間都要大很多。二是清楚自己的資源能力,不要盲目做市場。很多貼牌商經不起利益誘惑短時間把市場鋪得很大,等發覺情況不好想抽身時卻已經陷入兩難:想收縮太難,不收縮又會讓利益受損。
之于模式,要善于整合、利用資源
未來白酒行業的競爭不是一個品牌、一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鏈縱深層面的競爭。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貼牌、買斷商都應該在新的商業環境下,更多地整合、利用資源,從而以更適合當前環境的模式來達成合作。
陜西著名酒水大商王延安,無疑便是新商業環境下創新廠商合作模式的代表者之一。2015 年,西鳳 15 年 6 年陳釀酒這兩款由王延安經營了 15 個年頭的品牌,依然暢銷陜西,在陜西省內銷售額12.87 億元同比增長 12.35%,陜西省外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在西鳳產品體系中又一次榮登榜首。然而,王延安很清楚作為“買斷包銷”產品,必須要與廠家深入捆綁,才會有更長久的未來。因此,在 2012年 10 月主動向西鳳領導層提交了一份意見書:與其花大力氣、大功夫去開發其他品牌,不如合力將現有的強勢品牌做大、做強。對此,西鳳表示支持,并提出以大股份合作的方式建立合資公司。而后,西鳳推出旗幟西鳳酒,王延安同樣以大股份方式與西鳳方面達成合作。
在我們看來,王延安因為擁有了強大品牌力、銷售力的產品,才有了與企業進行大股份捆綁合作的根基。而目前,許多買斷、包銷產品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傳統買斷、貼牌產品的市場運營,最大的缺失就是忽視了消費者。以前,處于‘賣方市場’時期,這一弊端尚不明顯;而如今,已進入‘買方市場’時代,如果還不從根本上改變以往的調性,那么,很多買斷、貼牌產品都會死掉。”田卓鵬表示,“一方面,以往的貼牌、買斷運營,直接與團購商或下游分銷商打交道,幾乎沒有對消費市場進行過多的培育。因此,在團購市場陷入泥沼后,很多買斷、貼牌商想轉型都困難。另一方面,以往很多貼牌、買斷商認為消費者注重的是‘面子’產品,只要包裝精美、大氣,就能銷出去。但現在,消費者消費觀念轉變,包裝之類的‘面子’只是選擇點之一,而品質、品牌等‘里子’對他們而言則更為重視了。”
那么,買斷、貼牌產品,如何將自身的品質、品牌等優勢傳遞給消費者呢?這就需要更多地接觸終端市場,給予消費者更多的互動體驗等延伸服務。
綜上所述,貼牌、買斷產品的未來依然存在機會,只要那些企業能夠把握住轉變的方向和節奏,就能夠找到新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