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行業內關于白酒是否失去年輕消費群體的討論甚囂塵上。有的人認為年輕一代還未到真正喝白酒的年齡,到了一定年齡自然會愿意喝白酒,所以不必擔心;有的則認為年輕人不習慣白酒口感,建議改變白酒的口味以博得其青睞;有的則認為應該模仿國外烈酒,將白酒放入夜場,并加冰、加水、加飲料以適應年輕人的飲用方式。筆者認為,是否選擇飲用白酒與年齡沒有直接關系,也不在于白酒的口感、飲用場景和飲用方式,關鍵因素在于白酒背后的文化。
飲酒,飲的并非僅僅是酒,而是酒這種產品所承載的文化。當下,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啤酒等或傳遞著優雅與浪漫、或尊貴與顯赫、或激情與時尚、或年輕與活力......這些都被消費者普遍接受,不僅僅限于年輕人,人們為這些酒類產品中各品牌的歷史深深吸引并津津樂道。而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白酒,卻被貼上了古板、守舊、過時等等負面的標簽,其所蘊含的豪情、壯志、高雅等正面的概念卻被忽視。
病根在于文化斷代
其實,無論從口感豐富程度、釀造工藝上,還是從文化底蘊上來說,中國白酒都遠勝于國外烈酒。大部分年輕人不接受中國白酒,實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漠視、不了解乃至否定,而更受西方文化的吸引。歸根結底,這還是源于歷史原因而引起的文化斷代問題。所以,要讓年輕人接受白酒,首先要使其接受,甚至尊崇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重新審視中國白酒所蘊含的正面的文化內涵。白酒人要做的不是簡單的把酒放進夜場、改變口感或者模仿國外烈酒的飲用方式,而是重新整理并復興中國白酒的傳統文化。在這個方面,貴州茅臺鎮宏盛燒房已經走在前列。在堅持采用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一直致力于重新整理并傳播中國白酒傳統文化,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只要消費者認同中國傳統文化,白酒飲用是不會受消費場合、飲用方式影響的。例如,在我國臺灣和東南沿海這些中國文化傳承較好的地方,白酒在夜場隨處可見,銷售也非常好。即使在成都,也有一些消費者堅持將白酒帶入夜場消費。在這些消費者心中,白酒文化并不與夜場文化相沖突,而是互相包容。其實,縱觀歷史可以發現,最早的酒吧文化起源于中國。古時的秦淮河,酒家林立,笙歌燕舞,吟詩作對,豈是現在的酒吧可以比擬的。
消費者只要認同傳統文化,認同中國白酒,就可以采用任何自己喜愛的飲用方式,可以飲用純粹的白酒,也可以飲用加冰、加水、加飲料,以降低白酒的濃烈程度。加冰、加水、加飲料并非國外烈酒所專有的飲用方式,這種飲用方式其實是消費者的一種創新,以自己的方式創造自己偏愛的口感,與白酒文化并不沖突。白酒要達到加冰、加水、加飲料的飲用方式,在技術上是很容易達到的。
另一方面就是口感和度數,與其密切相關的是白酒之中的理化指標,它決定了白酒的前香、后味、濃烈、綿柔、醇厚、優雅等等,通過工藝控制將白酒中的理化指標進行合理調整。白酒廠家開始以低酯、低酸、低醇、低度推出產品,營銷上面更貼近健康、爽口。市場上有實例為證,濃香型中檔產品有四川豐谷的低醉酒度,醬香型高端產品有貴州茅臺鎮宏盛燒房的陳醬柔和,都是在保持中國傳統白酒工藝和口味、口感和風格的前提下進行技術升級和發展的。各自在維護自身白酒產品的風格及其典型性的情況下,引領了時尚、健康的消費理念,這也是白酒工藝技術與市場營銷進行對接的成功案例。
白酒品質不輸洋酒
對于失去消費群體以及未來市場的擔憂,其實并不僅僅限于白酒行業,中國很多行業都曾經或正在遭遇這樣的問題,從日化產業中的牙膏、牙刷、洗衣粉、洗發水、香皂等,到電子數碼產業中的相機、手機、電腦等,再到汽車行業,這樣的擔憂早已成為現實,所有這些行業無一不被國外品牌占領。目前,國外品牌的這種行業占領從工業擴展到對傳統農業和服務業的滲透,如農業中大豆、水稻、棉花等和服務業中的零售、快餐等,所到之處無往不勝。長此以往,最具傳統優勢的白酒行業也岌岌可危。
為何國外品牌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占領中國絕大多數行業?其根本還是在于國人因為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而導致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的缺失,從而導致盲目的崇洋媚外,認為國外的產品遠好于中國制造。正是這種有失偏頗的觀念使得民族企業在這一場文化與產品入侵中不堪一擊。
誠然,在有些產品上,國外品牌在質量上占據優勢,但是大多數產品與國內產品并無差異,甚至略遜一籌。例如,一些技術依賴型產業,國外因其技術的先進與成熟暫時走在前面,如汽車產業等,但是相當多的技術含量低的行業,國外產品與國內產品在質量上并無差異,如日化產業等,而像酒類這種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國外產品在質量上和技術上都遠遜于國內產品。消費者對于產品質量的評價是一種內心的感知,國外產品好于中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國制造的信念是源于對國外文化與產品的認同,而并非一種客觀的基于產品質量的判斷。只有當國人為購買和使用中國制造產品而自豪的時候,民族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的對抗中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模仿解決不了問題
所以,在與外資企業的競爭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模仿他們的做法,為自己的品牌取一個洋氣的名字,或者簡單地提倡將白酒放入夜場加冰、加水飲用,而是保持自己的傳統優勢,建立消費者從內心深處的認同。這不是某個行業、某些企業的努力就能輕易做到的,首先得從整個社會層面喚起民眾對傳統文化的共鳴,使民眾從內心深處認同中國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相信中華民族有能力制造出優秀的產品。
在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有優勢的行業應該致力于打造民族奢侈品牌,樹立標桿與典范,提升產品質量形象,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并尊崇民族產品,也給更多民族品牌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白酒行業完全具有這種優勢,尤其是醬香型白酒,其具有工藝技術的復雜性、環境獨特性、資源有限性等條件,天然具有打造奢侈品牌的優勢。貴州茅臺在這方面已做出表率,其產品定位和價格逐漸向奢侈品靠攏,重塑了醬香型白酒的產品形象。不過,行業內目前還缺乏將白酒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產品定位并有效傳播的舉措,真正體現白酒中“斗酒詩百篇”的豪情、“溫酒斬華雄”的氣概、“煮酒論天下”的宏韜偉略等等積極、正面的訴求,使白酒真正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讓高端白酒不僅僅成為價格上的奢侈品,而更成為年輕消費者心目中夢寐以求的欲望產品。
“三十六計”解圍
好在“缺乏”并不等于“無能為力”,白酒企業仍有自己的“三十六計”。
首先,要選取市場定位。白酒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已形成一個復雜的體系,其中包含多種豐富的文化元素,并且因地域和歷史時期的不同而有差異。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市場群體特征與所處區域市場文化的特異性,從白酒文化系統中選取相應的文化元素,作為自身品牌定位的主要內容。
其次,企業在確定產品定位主要的文化元素后,應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產品的設計與包裝中。從酒瓶到外盒都充分反映選定的文化訴求,讓消費者在見到產品的第一眼就感受到相應的文化氣息。
再次,在傳播中應注意的是,通過不同方式,如廣告、軟文、事件營銷等,以及不同時期傳遞的產品定位都應保持一種統一的、一致的、特定的品牌形象,而不應是矛盾的、凌亂的、分散的形象。
最后,全行業應共同努力,傳播中國白酒傳統文化。傳播中國傳統酒文化不是僅憑單個企業之力就可以做到的,全行業應該共同來做這件事情。行業內可以由企業共同成立專門的傳統白酒文化研究與傳播機構,對傳統文化進行專業的研究、整理,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研討會,促進交流;還可以針對傳統白酒文化不同的元素,不同主題進行分類,并定期舉辦一些面向公眾的包含不同主題元素的酒文化活動,以體驗的方式向觀眾傳遞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