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齊魯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干”,即齊魯文化在中國文化中占據一種無與倫比的特殊而重要的主干地位。
無疑,在多元一體的中國文化的大花園中,齊魯文化是其中爭奇斗艷的一朵,在中國文化地圖中有著自己獨特的位置。那么試問,齊魯文化因何地位如此尊崇呢?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此基礎上沉積下來的的齊魯文化所描繪的精彩“圖樣”成了中國文化的斑斕一角,成為傳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文化產區”。
確切的說,“齊魯文化”是“齊文化”與“魯文化”的合稱,即是齊國的道家思想與魯國儒家思想在長期的發展流變中兼容并包而成。但若要細細考究齊魯文化的策源地,實際上它是從中國最早的“國辦大學”稷下學宮開始的,而這也是“百家爭鳴”的發源地。
稷下學宮是中國歷史上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國辦大學堂,它與差不多同時出現在雅典的希臘學園堪稱雙璧,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稷下學宮之所以能夠與“希臘學園”馳名,是因為它們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思想學術文化中心,分別在世界的東、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現出人類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崛起,“中國文化復興潮流”大勢已來,同時在山東經濟退步的當下,文化已經成為促進山東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若要說,文化與哪個行當貼合的最緊密,應當首推白酒行業。尤其是2018年6月,山東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培育白酒骨干企業和知名品牌的指導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我省白酒產業大而不強,缺少骨干企業,缺少知名品牌,缺少創新產品。與四川、貴州等省相比,存在貢獻率、利潤率低,產業集中度低,創新能力不強,品牌影響力小,發展環境尚待優化等問題。”
針對山東白酒的發展現狀,近兩年來,山東白酒企業針對《指導意見》不斷加速文化創新的力度,以求通過文化的創新與創造力,為山東白酒企業的快速崛起增添一份強勁助力。
目前,山東醬香白酒陣營已經初步形成:古貝春的古貝元、云門春的云門陳釀、景芝與貴州釣魚臺國賓酒業聯合推出的景匠、景陽岡的賴茆、花冠控股的金貴、紅太陽的祥酒、百脈泉的齊魯壹號醬香、東阿酒業的阿茅、秦池酒業的龍琬重釀、臨沂的沂府州酒、蓬萊的敬八仙、乳山魯醬酒業的魯醬酒V8等,上述品牌幾乎整個遍布山東全省。
在“醬酒熱”的前提下,山東醬酒企業聞風而動望風而行,正應了小米科技創創始人雷軍經常說的一句話:“臺風來了,連豬都會飛”,言外之意就是要“順勢而為”。當下,“醬香熱”正在以從未有過的發展勢頭遍及整個行業、走向全國,山東白酒企業的快速發展,需要緊跟行業發展的趨勢。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發展醬香產業的不少魯酒企業,也在本輪的醬香熱潮中已經扮演起主要角色。
“醬香熱”是行業發展大趨勢,“國潮”復興則是社會發展大趨勢。面對“魯酒振興”的強大使命,魯酒掀起的“醬香熱”,是否能借助“國潮”復興起大風呢?
就目前來看,山東有600億元市場容量,是眾多品牌的必爭之地。但山東省內地產酒小而分散,無強勢地產酒品牌,且集中于100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從銷售收入來看,2018年營收10億元以上的大概有10家左右,營收20-30億元也僅有兩三家,這與一線醬酒尤其茅臺的體量相比,相差甚遠。行業規模大小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尤其在白酒行業擠壓式增長下,山東醬酒企業該如何實現營銷收入有效增長呢?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守正出奇”,“守正”就是要堅守品質守正、工藝守正、特色守正;“出奇”就是要以“醬香熱”為契機,借助“國潮”復興的大勢以文化為要素迅速發展醬酒產業。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魯酒掀起的“醬酒熱”,是“魯酒振興”的強大后援力,而“魯酒振興”需要以齊魯文化擔綱“國潮主流”,因為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而齊魯文化更顯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