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些基本的搭配原理,復雜的葡萄酒與豐富的中餐就可以成為天作之合。
近年,國內的進口葡萄酒銷量每年均以兩位百分數的速度高速增長,2010年的增長率更是破紀錄地超過150%。跟白酒的干杯及啤酒的牛飲不同,葡萄酒不追求酒精的刺激,而講求觀色、聞香、品嘗及回味,從“喝”到“品”,已經是不同的兩種文化。而在餐桌上,要達到真正的“品”,除了酒的選擇與鑒賞之外,酒與菜的搭配也非常重要。點什么樣的菜,配什么樣的酒,是相得益彰,還是彩鳳隨鴉?首先需要了解葡萄酒與中國菜的搭配原理。
中國菜本身就是一門復雜的藝術
有人將世界上流行的飲食方式分成三大類:以中國為代表的中餐,以法國為代表的西餐及以土耳其為代表的伊斯蘭餐。葡萄酒是西餐文化的精髓,所以我們有時候很難分清楚在享受法式大餐時,究竟是葡萄酒重要,還是菜肴重要,因為兩者已經密不可分了。
在法國,晚宴前一般會喝點開胃酒,最好當然是香檳了。頭盤是冷菜,最簡單的有沙拉和鵝肝醬,還有面包,配點白葡萄酒,就算是小小的熱身運動。然后上湯,菜湯、肉湯或者是海鮮湯,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選擇。主菜就要視自己的胃口而定,一道或者數道,最實惠的可以先上一道海鮮,配相應的白葡萄酒;然后再來一道牛排,配紅葡萄酒,蔬菜會隨主菜一起上。收場是甜品,西式的糕點,配甜白葡萄酒(冰酒或貴腐酒)。最后,一杯咖啡讓人回味無窮。當然,如果酒量允許,白蘭地是不錯的餐后酒,這實際上也是由葡萄酒蒸餾而成的烈性酒。
可見,在法國餐中,葡萄酒與菜肴的搭配絲絲入扣,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中西餐的差別也很明顯:法國人上菜是一道一道地上,前后的次序傳統而固定,故此搭配相應的葡萄酒也比較容易;但中餐卻是滿漢全席,一張圓桌,冷熱葷素,酸甜苦辣,齊整端上,上菜的次序也沒有非常嚴格的講究,加上中餐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八大菜系,烹調手法更是不勝枚舉,最常見的就有炒爆熘炸等四種。中餐菜式之豐富,其實從餐具也可見一斑。西餐除了湯之外,幾乎所有的菜都可以用盤子端上,但是中餐不同菜式卻需要使用不同的器皿,比如盤、碗、鍋、杯等等,器皿的形狀也常有奇特的設計與造型。
故此,吃中餐時,不可能有任何一款葡萄酒可以通配,在香港的許多品酒會上,如果選用中餐,會采取西餐循序上菜的方式。從專業的角度講,這是避免葡萄酒與中式菜的味道相克相沖的唯一辦法了。
那么,是不是理論上葡萄酒跟中餐無法般配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實際上,只要掌握一些酒與菜肴的搭配原理,葡萄酒的復雜度與中餐的豐富性可謂天作之合,相得益彰。
葡萄酒與中餐的基本搭配原理
就傳統而言,葡萄酒本來就是用來佐餐的,至于現在一些名莊酒發展成為奢侈品和投資品,像拉菲的價格這兩年漲了好幾倍,那是商業社會進展的結果,這類酒如何配餐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了。
現在,只要有一點葡萄酒常識的愛好者,就懂得“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的原則,實際上,這一原則是針對西餐而言的,如果簡單地應用于食材種類及烹調方式更加復雜的中餐,有時難免會顧此失彼,頓起抵觸。
亞洲唯一獲得葡萄酒大師(Master of Wine)稱號的是韓國的李志延(Jeannie Cho Lee)女士,她于2010年出版了專門介紹食物與葡萄酒搭配的厚厚一本圖書(英文版),對于中餐有較詳細的論述,我花了一個多星期才看得完,可見食物與酒的搭配的確很講究。當然,這樣的書籍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普通的愛好者沒有必要深究,只要掌握大致的原理,也可以做到不出大的差錯。我根據個人的心得,總結了幾個需要注意的原則。
酒體與食物的重量平衡。酒體(Body),是酒在舌頭上的重量感覺,最常見的品酒詞匯。一個例子有助于我們更形象地理解它:一杯清水、一杯茶和一杯濃咖啡各含一口在嘴里,給舌頭的感覺可以依次用輕、中等、重三個檔次來形容。具體來說,白葡萄酒基本上都是輕酒體的葡萄酒,薄若萊新酒也是輕酒體的,澳大利亞巴羅莎谷的西拉葡萄釀的干紅,則基本上是重酒體的。從葡萄品種的角度,同樣檔次的梅樂和黑比諾要比西拉和赤霞珠輕;從釀造的角度,使用橡木桶陳釀的要比不銹鋼桶釀造的酒體重,陳釀時間越長,酒體大致也會越重,價格當然也越貴了。
如果將菜肴根據口味濃郁的程度分成輕、中、重三個檔次,并將此作為菜肴的重量,搭配問題就簡單了:輕酒體配輕重量的菜肴,重酒體配重菜,這其實也就是“白酒配白肉,紅酒配紅肉”的原理。比如,納帕谷陳釀的赤霞珠配多汁而濃郁的黑椒牛扒,酒體較輕的梅樂可以搭配多種蔬菜等等。
酸度的對應。葡萄酒的酸度既跟品種有關(如赤霞珠酸度比黑比諾高),也跟釀造工藝有關系。有一定酸度的菜肴,最好搭配更酸一點的葡萄酒,比如意大利的餐酒酸度都比較高,原因就是意大利人做菜或者吃面條,特別喜歡加入番茄醬和橄欖油,番茄醬比較酸,需要同樣高酸度的酒,同時酸度還可以中和油膩。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吃哪個地方的菜,就配哪個地方出產的葡萄酒,基本上也沒有問題,因此,有“地菜配地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