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營養豐富、風味獨特的黃酒和腐乳;在歐洲,也有一對歷史悠久的發酵食品組合——奶酪和葡萄酒。
早期的奶酪是一種珍貴的食品,在古羅馬時期,奶酪是勛臣們每日食品定額的組成部分,這被視作一種榮耀的獎賞。
隨后,在宗教勢力強大的時代,修道院控制了奶酪的生產,逐步成為奶酪的主要生產場所。在這一時期,奶酪的種類得到極大豐富。直到今天,奶酪的生產商都以擁有修道院或者修士背景而備感榮耀。
這種情形與葡萄酒的產生發展非常相似,而奶酪和葡萄酒這一組合最初出現于何時已經無從查起,但是在歐洲人的餐桌上,只要有葡萄酒就能找到奶酪的身影。
雖然中國人對于奶酪的“怪”味仍在適應當中,但歐洲人對它的喜愛早已深入骨髓。2005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意大利和德國關于Parmesan(帕爾梅桑)奶酪商標之爭終于在2009年2月26日落下帷幕,歐洲法院裁定只有意大利北部出產的奶酪才可稱為Parmesan。此番敗訴意味著德國奶酪生產商必須停止使用這一標識。
據德國奶酪行業提供的數據,德國冠以“帕爾梅桑”之名的奶酪產量每年約在10萬噸左右。雖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結果,但由此也可看出奶酪在歐洲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葡萄酒的最佳伴侶,為大家講一講奶酪與葡萄酒的故事。
奶酪的故事
巴黎人說:“奶酪和葡萄酒是人類和土地最潔凈、最浪漫的選擇。”歐洲人認為:葡萄酒和奶酪是世上最美滿的婚姻。如今這對默契的“夫婦”已經攜手走過了幾個世紀。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對好搭檔,為大家講述奶酪的故事。
奶酪,也稱乳酪、芝士或忌廉,是一種發酵后的奶制品。法語稱為fromage,拉丁語稱為formaticus,是“使其有形”的意思,英語翻譯成cheese。
奶酪是奶制品中含鈣量最高、鈣質最容易被吸收的食品。同時,它還含有極高的蛋白質,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乳酸菌、水、脂肪和磷等營養物質,在歐洲人的日常膳食組成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近年來隨著經濟文化的開放和我國飲食的西化,中國人對奶酪不再陌生,在必勝客的Pizza、麥當勞的吉士漢堡中都能夠見到奶酪的身影,都能夠體味到奶酪加熱后的“藕斷絲連”,只不過,這些奶酪都是為了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和“感官忍受”能力而“精心挑選”的。
實際上,在歐洲大多數奶酪都有特殊的奶臭味,有人說奶酪好似中國紹興的臭豆腐、東南亞的榴蓮,對于喜歡它們的人來說是聞著臭吃著香。但是真正比較起來,恐怕大多數中國人寧愿忍受臭豆腐,也不愿意忍受奶酪的“噎人”氣味——在一股奶臭中夾雜著一股霉變的氣味,再加上某些類型的奶酪表面還必須存留著一些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霉斑,更是令講究色、香、味俱全的中國人心生厭惡,遠遠避之。
但就是這樣的飲食,卻令法國人愛不釋手、代代相傳!法國又被稱為“奶酪之國”。我們可以從“一個村莊,一種奶酪”這句法國諺語中體味這個國家的人民對奶酪的喜愛,這句諺語既說明奶酪產品在法國的普及程度,又反映出法國人對奶酪的喜愛和對不同口味的開發、鉆研以及樂此不疲的癡迷,大有國人熱愛白酒的勁頭,與我們常說的“在中國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白酒廠、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喜愛的白酒品牌”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知道是出于對地方品牌或產品的保護之心,還是確有其事,法國人提出,奶酪和葡萄酒一樣,具有區域性特點,傳統奶酪產品風味與不同地質區域的土壤成分有很高的相關性。于是乎,奶酪這種產品也被法國農業部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納入原產地命名法保護起來,符合規定的奶酪必須是生產于特定地區,沿襲其傳統制作方式,嚴格遵守制作標準,遵守政府制定的規定,得到主管部門的批準。
現經法國官方認定的奶酪制品有345種。歐盟推波助瀾,在法國的基礎上,將此規定推廣到了整個歐洲。例如,現在受到英國法律保護的斯蒂爾頓(Stilton)奶酪,只允許在萊斯特郡(Leicestershire)、諾丁漢郡(Nottinghamshire)和德貝郡(Derbyshire)這三個地方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