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湯圓,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鬧元宵的時候,其中又以喝元宵酒,吃米酒湯圓最為廣大朋友們所喜歡,因為我們吃的喝的并不是元宵酒,米酒湯圓,而是一種思念.....
元宵酒的風俗
元宵節來一杯“元宵酒”,如同浙江的“元宵酒”風俗一樣,“飲燈酒”這一歷史風俗保留較好的是廣東省。過節飲酒是中國酒文化約定俗成的一部分,然而,古代元宵節飲酒,不僅有團圓喜慶,也有祈求太平的寄意,元宵酒很多是飲用的米酒。節日來臨,喜慶的花燈布滿大街小巷,人們結伴而行賞燈的同時,也有年味兒濃厚的“飲燈酒”活動。
據廣東省民俗專家介紹,“飲燈酒”在廣東佛山市順德區保留得最為完整。明末清初,順德的“飲燈酒”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并在每年正月初八至元宵節期間舉行。因為這是一年中舉家團圓、最令人高興的時刻,各家各戶在祠堂前張燈結彩,大擺宴席,全村父老鄉親歡聚一堂,開懷暢飲。
“飲燈酒”最初的目的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禱五谷豐登,事業興旺;而時至今日,它演變成為一項有利的公益活動。古老的風俗為何能與公益有關聯?原來,在“飲燈酒”的活動中,有一個叫做“投燈”的環節。廣東民間的花燈豐富多樣,且各取有吉利的名稱,以象征興旺。在眾人競投花燈的過程中產生的收入,一般有兩個用途,一是下一個年度的“飲燈酒”活動;二是用于當地的公益慈善事業。
什么是米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中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傳統的特產酒。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種特殊的微生物酵母)發酵而成的一種甜米酒。其釀制工藝簡單,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極低,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用優質糙糯米釀酒,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米酒已成為農家日常飲用的飲料。
如何制作米酒?
將糯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泡4-5小時, 籠屜上放干凈的屜布,將米直接放在屜布上蒸熟。因米已經過浸泡,已經漲了,不需要象蒸飯那樣,在飯盆里加水。蒸熟的米放在干凈的盆里,待溫度降到30-40度時,按比例拌進酒曲,用勺把米稍壓一下,中間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灑一些涼白開,蓋上蓋,放在20多度的地方,經30小時左右即可出味。天涼時,如家里室溫在20度,可用棉衣將盆包焐起來。中間可打開看看,可適量再加點涼白開。糯米酒做好后為防止進一步酒化,需裝瓶放入冰箱存放,隨時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