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Lebanon)位于亞洲西南部地中海(Mediterranean)東岸,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該國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Syria)接壤,南部與以色列(Israel)為鄰,西瀕地中海。在這個國家,約有54%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Islam)。眾所周知,伊斯蘭教嚴禁煙酒,因此當人們談及黎巴嫩時,少有人會聯想到葡萄酒。然而,黎巴嫩的葡萄酒文化源遠流長,其葡萄酒行業也是該國近幾年發展較快的一個產業,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望。
圖片來源:Decanter Magazine
1. 歷史
根據考古研究,第一批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人可能居住在高加索山脈(Caucasus Mountains)地區,即當今的亞美尼亞(Armenia)和格魯吉亞(Georgia)境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釀酒葡萄引入了地中海國家,然后才傳播至西歐地區。
黎巴嫩人的釀酒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他們的祖先腓尼基人(Phoenician)擁有深厚的旅游貿易文化,對葡萄酒在西歐的傳播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位于黎巴嫩貝魯特(Beirut)北部的比布魯斯(Byblos),被認為是世界上至今一直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這里的港口因在古典時代(Classical Antiquity)成為黎巴嫩的葡萄酒生產貿易中心而聞名。而提爾(Tyre)和西頓(Sidon)作為腓尼基人貿易的主要港口,其葡萄酒的名聲更是響徹整個古地中海。腓尼基人通過這些港口,將本國的葡萄酒出口到意大利、西班牙和埃及等地中海國家,推動了早期地中海文明的發展。
黎巴嫩的現代葡萄酒產業可追溯到19世紀。提及其現代葡萄酒史,那就不得不談到該國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商——卡薩瓦酒莊(Chateau Ksara)。這座位于貝卡谷地(Bekaa Valley)的酒莊由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僧侶創建,于1857年開始種植葡萄,奠定了黎巴嫩現代葡萄酒產業的基礎。然而,黎巴嫩那時還處于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的統治下。根據伊斯蘭教法(Sharia Law)規定,除了服務于宗教的葡萄酒,不允許生產或消費其他葡萄酒,因此,第一批釀酒廠遭到了打壓。
一戰(World War I)結束后,法國對黎巴嫩的統治推動了黎巴嫩葡萄酒文化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黎巴嫩內戰(Lebanese Civil War)結束,該國的葡萄種植業又注入了新的動力,葡萄酒行業也逐漸復興。1998年,黎巴嫩的酒莊總共不到10座,時至今日,其酒莊數量已超過50座。如今,黎巴嫩葡萄酒主要出口至英國、法國和美國等擁有更多葡萄酒消費群體的國家,促進了黎巴嫩現代葡萄酒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