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通過酒單挑選德國葡萄酒,也許你會發現這樣的名字:J.J. Prum Wehlener Sonnenuhr Riesling Auslese Gold Capsule 2007。這種葡萄酒有著金色的酒帽,不僅看起來比其兄弟姐妹更加華麗,價格也高出一籌。
出自同一家酒莊的普通Auslese和金帽Auslese
在專業人士和資深愛好者口中,這種酒被稱為 “ 金帽酒 ”,它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樣的故事?又代表著什么意義呢?
金帽的起源
眾所周知,如今德國葡萄酒最高的級別為:優質高級葡萄酒(Prädikat)。
其中又根據葡萄采收時的最低含糖量細分為了6個等級:
珍藏酒(Kabinett)
晚收酒(Spätlese)
逐串精選酒(Auslese)
冰酒(Eiswein)
逐粒精選酒(Beerenauslese)
貴腐精選酒(Trockenbeerenauslese)
但如同羅馬并非一日建成,德國的葡萄酒法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1971年以前,德國的葡萄酒標與現在大相徑庭。彼時的 Kabinett 并不具有法律意義,許多酒莊將其寫作 Cabinet,作為 “ 珍藏 ” 的意思使用,比如與 TBA 連在一起:Trockenbeerenauslese Cabinet,意為珍藏版 TBA。
Auslese 也是如此,當時存在四種酒標:
Auslese
Feine Auslese(fine Auslese)
Feinste Auslese(finest Auslese)
Hochfeine Auslese(high fine Auslese)
名字越長,葡萄的濃縮度通常也越高。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德國政府覺得這些術語實在太啰嗦、太難懂了(雖然現在還是很難懂),對市場推廣不利,因此自1971年起,Feine、Feinste 和 Hochfeine 這樣的文字性修飾就不能再用了,大家只能用 Auslese 。
這一禁,可讓一些人犯了難,尤其是那些位于以甜酒而聞名的莫澤爾、萊茵高、那赫等產區的高品質酒莊 —— 他們曾經使用這些形容詞來區分出自同一個葡萄園,但采收時期不同的葡萄酒(成熟度不同)。這些葡萄酒無論品質還是價格,都高低有別。
雖然新的的法律也是根據葡萄的成熟度分級,卻相當寬泛,尤其對于風格可干可甜的 Auslese 級別更是如此。于是有的酒莊開始琢磨:如果酒標上只有單薄的 Auslese 作為指示,消費者如何才能了解一款酒到底是更偏 Spätlese 的清冷呢?還是更像 BA 的飽滿呢?此外,如果同一個葡萄園出產的兩款酒都落在這個區間,大家該怎么區分它們呢?
解決方案很簡單 —— 政府禁止我們在酒標上寫字,我們就給酒瓶加個金帽!這是包裝特色,政府根本管!不!著!說到這兒你應該明白了:
“金帽是酒莊的一種市場營銷手段,僅用于 Prädikat 級別的葡萄酒,用來強調一款酒比其基本款的品質更好(比如 金帽Auslese 和 Auslese)”
此外,在莫澤爾、萊茵高和那赫,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拍賣會,最出名的莫過于 Trier 的 Grosser Ring 。頂級酒莊會選用最好的葡萄,釀造一小批(通常不超過幾十箱)酒作拍品,幾乎次次拍出天價。他們也經常給這些酒加上金帽,作為其身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