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可能是葡萄酒世界里最神秘復雜的事物。
葡萄酒愛好者以盲品產地和年份為樂,其實就是盲“風土”。想想這十分不可思議——如果你吃著一盤酸辣土豆絲,旁邊人突然蹦出一句這土豆嘗起來是湖南的,你八成會覺得這個人神經病。如此強調出產物和出產地之間聯系的,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
正是因為平時不常見,讓人們對葡萄酒的風土充滿了誤解。有人對它奉若至寶,認為無風土不好酒;有人認為這是葡萄酒行業的營銷概念,風土根本沒那么重要。甚至,連風土本身是什么,不同人也有著不同的定義。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風土。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 什么是風土?
風土翻譯于法文Terroir(讀作“特畫”),是一個舶來品概念。
《牛津葡萄酒指南》定義風土為“葡萄種植地所有自然條件的總和”。但其實中國古語對此也有詮釋,即“天,地,人”對葡萄的影響。
天:溫度,陰晴,降雨,風……
地:土壤類型,朝向,微生物,生態圈……
人:耕種技術,人文特點,口味喜好……
這一切的綜合作用,最終都會反映到葡萄里。然后最終,反映到葡萄酒的味道里。
氣溫高的地方,產出的葡萄酒就更成熟甜美;石頭多的土地,疏水性好,會更濃縮葡萄的味道;一片湖泊,將光反射到葡萄藤上,葡萄就會獲得更多的光照;如果當地偏好清淡的味道,濃烈的風土也會被當地人釀出淡雅的酒……
盡管這些因素怎么影響葡萄酒的味道是很復雜的,但風土本身的理念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2. 為什么葡萄酒如此講究風土?
因為人類必須靠風土才能釀出這么好的葡萄酒。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如果你隨便找一塊地種葡萄釀酒,哪怕和市面上很普通的酒比,品質也是云泥之別。更別說和高檔的Fine Wine比了。
葡萄酒作為世界上傳播最廣泛,被研究的最透的酒精飲料,對品質下限的要求已經到了一個十分苛刻的程度。
普通農產品,換算到葡萄酒的質量體系里,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產!品!只有精挑細選的位置和土地(即優秀的風土),再佐以人類細心的耕種,才有可能釀出符合水平的葡萄酒。我們常常關注不同風土帶來的風格上的區別。
其實風格只是副產區。追求質量才是葡萄酒需要好風土最主要的原因。其它的高品質農產品同樣強調風土。蟹是陽澄湖的佳,羊是呼倫貝爾的妙,云南的菌菇品質冠絕全國。葡萄酒對質量的普遍苛求,造成了葡萄酒比其它農產品都強調風土。
3. 沒有風土就不是好酒嗎?
既然風土對葡萄酒的質量如此重要,沒有風土是不是就不是好酒呢?你可能聽人說過“風土是葡萄酒的靈魂”。但當你問他什么是“靈魂”,他可能會支支吾吾給你一堆亂七八槽的回答,然后在心里一邊嘲笑你連靈魂都不知道,一邊恨你當面問這么難的問題。
我們討論問題還是盡量避免“靈魂”這么虛無縹緲的描述。風土給予葡萄酒的很簡單,一共就兩點:
1. 質量
2. 風格
先說質量。在近幾十年人類釀酒技術突飛猛進之前,基本都是靠天吃飯。選一塊好地,再根據這塊地的風土持續摸索出好的耕種策略。這酒就已經基本成功了。
剩下的釀酒,需要做的僅僅是“不出錯就好“。但現代釀酒技術給予了人類挑戰僅僅靠天吃飯的可能性。加糖加酸加單寧,橡木桶,微氧化,反滲透……
就算風土差一些,后期也可以通過調整逆天改命。所以,在愿意使用現在技術的釀酒師眼里,風土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再說風格。質量可以適當調整,但風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給予葡萄酒特有的風格。波爾多喝起來像波爾多,勃艮第喝起來像勃艮第。這說的就是風土。
相似的風土給了同一個地方產出的酒相似的味道。盡管也可以通過后期適當調整,但總體來說,模擬一個地方的風土給予葡萄酒的特殊風格,人類目前還做不到。
所以,沒有風土就沒有好酒嗎?質量上,風土的作用正在被消弱,但依然重要;風格上,風土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2018年的當下,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傾向于YES。
但別忘了,僅僅在幾十年前,這個問題還幾乎是100%的YES。幾十年后的今天,已經變成了“傾向于”。
10年,50年,100年后再來問這個問題,答案會變成什么樣?
風土派和調整派會有一方最終勝出嗎?又或者像機械表和石英表那樣,形成一種共生的狀態?
如果共生,兩者以一種什么姿態共生呢?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梢舱且驗闆]有固定答案,葡萄酒世界才會如此有趣,讓人不可自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