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于威士忌喝法的爭論,如同威士忌對于人們的誘惑一樣強烈。
“主人會意地微微一笑,端來足足裝有120毫升的愛爾蘭威士忌的大號玻璃杯(恐怕還有裝180毫升的),旁邊放一小壺水。當然是自來水,不會上礦泉水那類煞風景的貨色,因為自來水活生生的,好喝得多。”
“當地人固執地認為,喝好的威士忌加冰,就好比把剛烤好的餡餅放進電冰箱,所以在愛爾蘭和蘇格蘭去酒館最好別要冰,這樣被當作‘文明人之一員’對待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村上春樹在這篇《帶上威士忌去旅行:我的愛爾蘭微醺之旅》提醒大家,在愛爾蘭,威士忌兌水才是最“文明”的喝法,“加冰”可能被鄙視。
可見,至少在以前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威士忌加冰是一件“非專業”的做法。
但是,在很多威士忌大師看來,威士忌只有純飲才不會削弱酒中的香氣,也不會造成威士忌的浪費。
鼻子投保260萬美元的理查德•帕特森,達摩首席釀酒師就曾說過:“蘇格蘭威士忌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品嘗,否則我真要一巴掌打在你臉上!”
理查德•帕特森所說的威士忌正確品嘗方式當然是指純飲。作為一個調酒師,他深知要調出一款風味俱佳的威士忌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所以他對于在威士忌中加水、可樂的品嘗方法是相當反感的。這就是現在所謂的“純凈主義”吧。
不過,科學地做釀造研究和消費者飲用是兩碼事,那些“純飲主義者”(或許也是一些“小白”)總是忽略一個事實:大部分的威士忌從橡木桶中裝入瓶中前,都需要經過加水稀釋的工序,而且根據原桶酒精度數的不同,一些威士忌還需要加入相當高比例的水。
對于那些神經敏感,味蕾粗壯的“大V”來說,無論威士忌加不加水,他們都能輕易的從威士忌中品鑒出各種香味。而對于那些味蕾稍顯稚嫩的飲家來說,在高酒精度的沖擊下,就立馬失去了嘗味的功能。
我采訪過很多威士忌的大師,關于這個問題,蘇格蘭一些大師和酒廠釀酒師坦言,威士忌加水之后,被酒精刺鼻壓抑住的隱藏氣味可以脫困而出,而酒精度數的降低,也可以幫助舌頭更明顯的感受到一款威士忌的真實口感。
所以,和愛爾蘭人喝威士忌的習慣一樣,很多人剛開始接觸威士忌時,也喜歡在威士忌中加水、加冰、或者其他的一些飲料。
威士忌風靡全球的今天,“兌水”之后再品嘗,應該是世界各地最普遍的威士忌飲用方法。不單是普通飲家,就連很多專業人士都認為加入水后的威士忌的口感似乎變得更佳,但是這種做法在威士忌界一直有所爭論。到底威士忌加水后,會有什么變化呢?
關于這個迷題,還真的有科學家去研究過的。今年08月17日著名的《自然》雜志在其網站上,刊登了一篇名為《稀釋威士忌——分子的表現)的文章,文章作者——來自于瑞典南部林奈大學(Linnaeus University)的兩位化學研究人員——Bjrn Karlsson和Ran Friedman(下稱:BK和RF)在文中宣布,他們發現了威士忌加水以后發生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關鍵在于威士忌中的一種物質——愈創木酚(Guaiacol),它是威士忌釀制過程中的一種產物,也是提供威士忌香氣和口感的一種主要物質,而正是愈創木酚使得人們可以聞到和嘗到威士忌的香味。當酒精濃度在45% ABV以上時,愈創木酚主要集中于酒液與空氣的交界處。
當我們向威士忌加入水后,有趣的事發生了,當威士忌酒精濃度被稀釋到27% ABV以下時,酒精與愈創木酚的反應變得強烈了起來,驅使包含愈創木酚在內的雙親分子來到液體表面,進而得以揮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