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酒量,也即能喝酒的限度。眾所周知。不同的人酒量是有差異的,比如周恩來跟許世友吃飯,一個人輕輕松松就干掉兩瓶茅臺,但也有人喝個二兩白酒就會醉,臉變色,腳打飄。前兩天與大大共進晚餐的小馬哥,日前就被曝酒量差,說黨內人士都戲稱他“三杯馬”,因為他喝三杯就會醉了。
那么,人的酒量是怎么形成的?酒量可以通過后天鍛煉提高嗎?
這幾年,媒體上一個傳播較廣的說法是,人的酒量是天生的。理由是,人體的90%的酒精都是在肝內代謝、分解的(僅有10%左右是由腎和肺排出),肝臟分解酒精主要靠其中的乙醇脫氫酶和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但這兩種酶在人體當中有一定的分泌量,不可能喝多少酒就產生多少來解它,有些人因遺傳因素缺乏此類酶,肝臟代謝、分解酒精的功能缺乏,所以一喝酒就醉倒。簡單地說,你先天有多少分解酒精的“酶”,就有多少對應的酒量。甚至有古人也說,“酒量恰像個前生分定,非人力所能增減也”(明代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
但情況真的如此嗎?我想提出幾個問題。其一,對喝下去的酒精代謝分解,是不是有個單位時間量?比如你一小時能代謝二兩酒精,兩小時、三小時是否可以代謝更多一些?或者換個說法,假設你的“酒量”是二兩,但你慢慢喝,一頓飯吃上幾個小時,有沒可能喝三兩酒沒啥問題?其二,人喝進肚子里的酒,未必都需要被代謝分解掉,才不會對人體造成刺激。經常有人就建議,喝酒前可以先吃一些點心,那么有部分的酒是會被吸收的。
而就算人的酒量由先天的“酶”決定,沒有進行科學的測試,你知道自己的酒量是多大呢?就像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樣,經常有人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大的潛能一直沒被發現。同樣的道理,或許你能喝半斤酒,但你自己并不知道,喝了二兩感覺略有點暈,就說自己天生酒量只有二兩,可那只是你自己認為的,未必是你真實的酒量。如果你對酒不那么畏懼,進行多次的嘗試、感受,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能喝多少。
人身體內的“酶”或者體能,也是根據情況會發展變化的。比如一個大人酒量是二兩,他在嬰兒時期,顯然就不能承受那么多的酒。媒體曾經報道,有人逗兩歲孩子玩,讓孩子喝下了二兩白酒,結果孩子身亡。這就是拿大人的情況去套在孩子身上了。同樣地,青少年時期與中年、老年時期,健康狀態與生病狀態下,甚至愉悅狀態與抑郁狀態下,對酒的接受程度也會是有差異的。
另外,人對不同種類酒的接受程度,也不是簡單以酒精量折算的。比如你能喝50度的白酒半斤,不等于就能喝5度的啤酒5瓶。還有的人不能將不同的酒混著喝,比如又喝白酒又喝啤酒很就容易醉,這跟酒量或者分解酒精的“酶”又有多大關系?
說酒量可能未必全由先天決定、一成不變,并非鼓勵大家去盲目地“練”酒量。事實上,喝酒的目的應當是增進健康、愉悅心情,喝酒不在量多。即使酒量大的人,無節制地飲酒,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幾天前,非誠勿擾“孟爺爺”孟非在微博中曬出一張與金星“拼酒”的照片,并留言“姐好酒量啊!@金星”,隨后金星轉發該微博,并留言“為了防止干擾,必須滴!哈”,其實他們未必是真的拼喝酒的量。在日常生活中,有高酒量的人要適可而止,并且不要強逼他人多喝。自以為酒量低的人,對喝酒也不必太過緊張,適當品嘗、鍛煉,并且學些技巧,能更好地應對酒局場面,減少酒對身體的傷害。
所謂酒量,也即能喝酒的限度。眾所周知。不同的人酒量是有差異的,比如周恩來跟許世友吃飯,一個人輕輕松松就干掉兩瓶茅臺,但也有人喝個二兩白酒就會醉,臉變色,腳打飄。前兩天與大大共進晚餐的小馬哥,日前就被曝酒量差,說黨內人士都戲稱他“三杯馬”,因為他喝三杯就會醉了。
那么,人的酒量是怎么形成的?酒量可以通過后天鍛煉提高嗎?
這幾年,媒體上一個傳播較廣的說法是,人的酒量是天生的。理由是,人體的90%的酒精都是在肝內代謝、分解的(僅有10%左右是由腎和肺排出),肝臟分解酒精主要靠其中的乙醇脫氫酶和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代謝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但這兩種酶在人體當中有一定的分泌量,不可能喝多少酒就產生多少來解它,有些人因遺傳因素缺乏此類酶,肝臟代謝、分解酒精的功能缺乏,所以一喝酒就醉倒。簡單地說,你先天有多少分解酒精的“酶”,就有多少對應的酒量。甚至有古人也說,“酒量恰像個前生分定,非人力所能增減也”(明代凌濛初 《二刻拍案驚奇》)。
但情況真的如此嗎?我想提出幾個問題。其一,對喝下去的酒精代謝分解,是不是有個單位時間量?比如你一小時能代謝二兩酒精,兩小時、三小時是否可以代謝更多一些?或者換個說法,假設你的“酒量”是二兩,但你慢慢喝,一頓飯吃上幾個小時,有沒可能喝三兩酒沒啥問題?其二,人喝進肚子里的酒,未必都需要被代謝分解掉,才不會對人體造成刺激。經常有人就建議,喝酒前可以先吃一些點心,那么有部分的酒是會被吸收的。
而就算人的酒量由先天的“酶”決定,沒有進行科學的測試,你知道自己的酒量是多大呢?就像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樣,經常有人發現,自己原來有很大的潛能一直沒被發現。同樣的道理,或許你能喝半斤酒,但你自己并不知道,喝了二兩感覺略有點暈,就說自己天生酒量只有二兩,可那只是你自己認為的,未必是你真實的酒量。如果你對酒不那么畏懼,進行多次的嘗試、感受,才能知道自己究竟能喝多少。
人身體內的“酶”或者體能,也是根據情況會發展變化的。比如一個大人酒量是二兩,他在嬰兒時期,顯然就不能承受那么多的酒。媒體曾經報道,有人逗兩歲孩子玩,讓孩子喝下了二兩白酒,結果孩子身亡。這就是拿大人的情況去套在孩子身上了。同樣地,青少年時期與中年、老年時期,健康狀態與生病狀態下,甚至愉悅狀態與抑郁狀態下,對酒的接受程度也會是有差異的。
另外,人對不同種類酒的接受程度,也不是簡單以酒精量折算的。比如你能喝50度的白酒半斤,不等于就能喝5度的啤酒5瓶。還有的人不能將不同的酒混著喝,比如又喝白酒又喝啤酒很就容易醉,這跟酒量或者分解酒精的“酶”又有多大關系?
說酒量可能未必全由先天決定、一成不變,并非鼓勵大家去盲目地“練”酒量。事實上,喝酒的目的應當是增進健康、愉悅心情,喝酒不在量多。即使酒量大的人,無節制地飲酒,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幾天前,非誠勿擾“孟爺爺”孟非在微博中曬出一張與金星“拼酒”的照片,并留言“姐好酒量啊!@金星”,隨后金星轉發該微博,并留言“為了防止干擾,必須滴!哈”,其實他們未必是真的拼喝酒的量。在日常生活中,有高酒量的人要適可而止,并且不要強逼他人多喝。自以為酒量低的人,對喝酒也不必太過緊張,適當品嘗、鍛煉,并且學些技巧,能更好地應對酒局場面,減少酒對身體的傷害。
作者簡介:李清,江蘇揚州人,媒體人,佳釀網專欄作者,酒文化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