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藝白酒是應用現代化酒精工藝生產食用酒精,再進行串香、調香和固液結合法生產的白酒,又稱液態法白酒。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糧食供應十分緊張,而白酒行業又是耗糧大戶,按當時的生產水平計算,每生產1噸白酒約需耗糧3.9噸,生產醬香型酒耗糧還要多些。這就產生了糧食供應不足和生產白酒耗很多的矛盾.白酒界巫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是如何提高原料利用率,少耗糧,多產酒,以滿足勞動人民日益增長的飲酒需要。
當時提出的辦法有三:
一、以粗糧(高產作物甘薯)代替細糧釀酒。
二、用人工培養的曲霉菌和醉母菌代替酒曲提高原料利用率。
三、參照蘇聯生產伏特加酒的辦法,用液態發酵塔式燕餾,先將原料制成酒精,再稀釋改制成白酒。蘇聯生產伏特加酒的原料利用率比我國固態法的效率高出1倍以上。
上述各種方法,先后在各地酒廠展開使用。白酒生產機械化,一直是酒廠最受重視的舉措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倡農民多種高產作物甘薯,以補助細糧供應之不足。接著就產生用甘薯干代替高粱、玉米釀酒的熱潮.人工培養曲霉菌和酵母菌代替大曲釀酒的辦法,是1952年首先在前北京酸酒廠改大曲二鍋頭為麩曲二鍋頭開始的。
液態法是在解放初期參照蘇聯改制伏特加酒的經驗提出的,時間最早,起步卻較晚。
以地瓜干為原料生產酒精,在國內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哈爾濱酒精廠、天津酒精廠(當時采用間斷式精餾塔設備),已經可以生產高純度酒精向國外出口。
優質酒精配制白酒似已不成問題.但是當時就有持有反對意見者,為了仿伏特加法與市場要求相結合,使酒精改制白酒具有香味,五十年代初期曾有一種所謂“三精一水”的白酒出現。即用酒精、香精和糖精(三精)加水配制而成產品.這種酒的香味類似噴漆用的“香蕉水”氣味,為消費者所厭惡。
所以“三精一水”酒一進市場就“砸了鍋”,無人過問,留下的只有群眾對酒精改制白酒不好的印象。
1956年,白酒界醞釀固態法生產液態化的時節,適逢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大會。在這次會上,周總理代表中央作了報告,報告中提出“向科學進軍”的任務,并在會后成立了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調集600多位國內科學家并邀請百余位蘇聯專家參加共同編制《1956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當時輕工業部提出釀酒工業方面的課題是“酒精兌制白酒”。
其根據是白酒中主要成分酒精加水占總量的98%。生產酒精的方法已經在國內酒精廠達到可以生產高純度酒精的水平,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上升為主要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搞好白酒中1 - 2%呈香呈味成分,并配制成具有白酒風味的產品。
輕工業部提出的課題,經過國家科委專家們審議并通過后,列入12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中,這是白酒界采用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的辦法,逐步將古老的固態法大膽地改為液態法。
用酒精改制白酒,既是國家規劃項目之一,必然受到白酒界的重視。但是進入具體研究時,又遇到種種困難。既沒有先例可資借鑒,又沒有技術資料可供參考,全憑“摸著石頭過河”。
屢經碰壁之后,不得不考慮操之過急的問題,改為退一步再前進的方針,即保留一部分固態法生產與液態法生產酒梢相結合,作為過渡形式。這就是新工藝白酒的開端。
酒精兌制白酒
1956年,輕工業部重慶工業試驗所列有“酒精兌制白酒”的年度研究計劃,組成了研究小組,熊子書任組長。首先調查消費者喝酒習慣,用釀造白酒與兌制白酒征求意見。通過調查發現,人們愛喝帶糟香”的白酒,得知喝酒常見有地方性和習慣性。
“糟香”就是蒸餾時和扔(丟)糟使酒中帶有糟香氣味,后利用丟糟進行了試驗,以串香風味好;浸蒸損耗大,而操作較麻煩,不易推廣。后來又采用固液結合法進行試驗,用7%優質酒勾兌普通白酒。
1962年,全國遭受自然災害后,對節約糧食更有迫切感。為了滿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仍要生產白酒、這是體力勞動群體的勞保福利品,也稱為“苦力酒”。輕工業部部長提出利用酒精配制白酒,由輕工部發酵所與上海香料所合作,發酵所負責生產工藝、上海所提供白酒香料。
輕工部發酵所工程師熊子書負責這個項目,獨自一人進行了生產工藝的試驗。先以硫酸為催化劑,將酒精與有機酸試制了“人造酯”,配制白酒并獲得成功,后用上海所提供的白酒香精配制白酒,以29號白酒香料為好。將試制樣品送部食品局等單位征求意見,同時以市售糧食白酒為對照樣,結果試制樣品質量得到認可,最后送往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全國評酒會進行鑒定,認為可以進行推廣了。但有人反對在北京試銷,認為這是一步登天,改去東北推廣而無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