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當然少不了白酒,在酒桌上有酒友表示,自己酒量小,更愿意喝低度酒,因為低度酒對身體的傷害小;而有些酒友則認為,高度酒不上頭,醒酒快,喝高度酒對身體有益。那么問題來了:高度酒和低度酒究竟哪個好,為什么一般情況下低度酒比高度酒價格便宜一些。
首先我們給高度酒和低度酒劃分一下界限,按照國際慣例,蒸餾酒如白酒、白蘭地、威士忌、朗姆酒等都屬于烈酒或高度酒。但對于白酒,我們又有自己的劃分習慣,一般認為,50°以上屬于高度白酒,40~50°屬于降度白酒(又稱中度白酒),40°以下稱為低度白酒。
白酒低度化的四重意義
酒類是我國對外的一項重要商品,其中白酒在國外又有較高的聲譽,但許多國家對含酒精高于43%vol的飲料酒加以嚴格的進口限制,自從1974年張弓酒廠研制出低度大曲酒以來,我國有關部門對降低白酒酒度的工作十分重視,1987年3月在貴陽召開的全國釀酒增產節約會議上正式提出了釀酒工業的“四個轉變”,其中“高度酒向低度酒轉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向全國釀酒行業提了出來。
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國低度、降度白酒日益普及各個企業,各種香型,各種品牌的低度、降度白酒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低度、降度白酒已占市場份額的80%以上,成為中國白酒生產消費主流。全國各白酒企業,低度、降度白酒的研制開發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低度、降度白酒呈現出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勢頭,并日益盛于市場,為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
從中國酒業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七次(擴大)會議資料顯示,近年來,50度以下的降度白酒和低度白酒已經占到白酒消費市場的90%以上,目前,42度以下的白酒占據了50%的市場份額。
中國低度白酒發明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在于:
(1)擴大了白酒消費群體,促進了白酒社會消費總量的上升,從而促進了中國白酒行業的發展;
(2)節約了釀酒用糧,降低原料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3)推動了中國釀酒工業的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推動了中國酒類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中國酒業產銷格局的重大變革;
(4)在酒度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從而為白酒走出國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高品質濃香白酒更適合做低度酒
濃香型白酒,由于釀造工藝的原因,在降度后,酒體里的異雜味含量量較低,隨著降度也不會呈現出來,并保證醇甜凈爽等口味特點,這就是市面上為什么總能看到濃香型的低度酒。
許多消費者認為濃香型白酒的降度,是用原酒加水。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能夠做濃香型白酒的低度酒,必須符合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第一,必須要求原酒的質量更高,內在質量更“硬火”,不然降度后就會出現水解產生“水味”。
第二,對工藝、加漿、水處理、過濾與原酒技術處理更加苛刻,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低度成品酒體不水解和內在品質。目前,能夠做低度酒的廠家,其降度是采用萃取技術,通過縮小酒分子,使酒精與水的大層面融合,從而達到降度的目的,在對低度白酒生產中,廠家要經過對原酒的吸附、過濾等處理手段,既能充分保留白酒的香和味成分,又能進一步減少白酒中的甲醇、雜醇油等有害成分,這樣更有利于飲者身體健康,與同此同時又要使降度后的酒體風味和口感基本上貼近52度的口感和口味,因此,濃香型白酒的降度技術,是濃香型白酒釀造最核心的競爭力。
低度白酒貯存后己酸乙酯水解是個難題
事實上,低度白酒在我國的發展并不順利。低度白酒的發展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降度后除濁以及降度后怎樣保持酒體風味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在低、降度白酒隨著貯存時間的延長,酒體會水解變味方面還一直處于探索研究中。
青年白酒專家學者、詩仙太白酒業總經理鄒江鵬此前談到,白酒尤其是低度濃香型白酒在貯存一段時間后,在自然條件下總酸和總酯發生可逆的平衡反應、相互轉化,會出現總酯含量下降、總酸含量則上升的問題,這將導致部分產品在檢查時可能出現產品不合格或者降級的情況,這是阻礙低度濃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著名白酒專家李家民的《濃香型白酒貯存過程中總酯、總酸的變化規律》的研究結果顯示:濃香型白酒貯存過程中,酒精度越低,總酯減少量越多,總酸增加量越多,變化速度越快;酒精度越高,總酯減少量越少,總酸增加量越少,變化速度越慢。同一酒精度的品質高的白酒總酯減少量、總酸增加量高于低檔白酒。